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编号:10310779
中医学本质上属于状态医学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48期
     中医是否科学?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及本质是什么?近代对此争论颇多,分歧较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澳大利亚华人中医学者张有中先生在20世纪末首先提出中医学的现代概念是状态医学。所谓状态,是指人体某一时间全身机能所表现出来的情状势态,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相互协调统一的综合表现,也就是生命体和生命力的状态表现。状态医学就是以探讨人体生命状态的正常运转、病状表现及防治方法等规律为主的医学,而这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涵,是对中医学最准确和最贴切的现代诠释。张有中先生已从临床实践角度对此作出多方论证,现笔者试从中医学的起源及其疾病观和治则等方面来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

    一、中医学从起源开始就决定了其本质属于状态医学范畴

    现代研究中医的学者基本上大都认同这一观点:中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对大自然直观而朴素的认识,进而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去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及疾病现象,探索防病治病的方式方法。我们远古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对昼夜交替、寒来暑往、风霜雨雪、日月星辰非常关注,不断观察和冥思苦想,朴素地认识到人生活在天地间,必然要受大自然状态的影响,并与大自然状态具有一定的类似及对应、统一关系。按《黄帝内经》所述,天地间存在阴、阳两种自然状态,人体生命也有阴、阳两种不同状态与之相应;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状态,人体也有以五脏为中心的五类功能状态与之相应;甚至具体到天有日月,人有双目,一年有365日,人体周身有365节,大地有十二经水,人体有十二经脉等等。类似这些“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曾几何时还被指斥为封建迷信的东西,但现在看来恐怕还不能如此主观武断。它实质上是古人长期观察、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结晶。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体,而且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生命活体。其观察对象是人体生命状态以及大自然生态环境与人体生命状态的关系。其认识到人类生命体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具有协调统一的关系,而生命体内部也处于高度协调统一的状态,这就形成了现代中医学者所称为的“整体观”。这一论点是中医药理论的立足点与发源地。正因为中医药理论发源于对自然状态和人体生命状态的长期观察与研究,这就决定了它从形成开始就属于状态医学范畴。
, http://www.100md.com
    二、从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看其与状态医学的关系

    人类疾病有整体生命状态失常(简称为状态病)和局部组织器官病变(简称为器官病)两大类。然而,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我们古代祖先是很难观察到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细微的病理变化的,只能从生命状态角度去观察人体正常与否。因此,古人所发现的疾病,多数属于状态病,对于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只能从其对生命状态造成的影响角度去进行认识。中医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也就是说无论何种原因,只要造成人体生命活动阳的状态与阴的状态失去平衡协调,而处于偏盛偏衰状态时,疾病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中医学是从“状态”角度去观察、认识疾病的。我国现在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记载有腹不安、眩、耳鸣等疾病达40种,基本上都属于状态病或器官病引起生命状态失常的表现。在《黄帝内经》中称疾病为“病能”,《素问》第四十六篇即为“病能论”专篇。能,古代与“态”字相通,“病能”即“病态”,就是指人体生命状态失常的病变,正如姚止庵所言:“能,犹言情况;盖言病之情状也。”(《素问经注节解》)《黄帝内经》记载的各种病证不下一百余种,基本上都是从机体生命状态失常表现中概括出来的,如痿、痹、咳、喘、头痛、水肿等等。这些疾病既包括状态病,也包括内在器官病对机体生命状态造成的影响表现。此外还包括某些古人所能观察到的器官病,如喉痹、疝气、痔漏、疥癣等等,但大都从状态失常角度去认识。后世中医论病大都不超出这一范畴。可见,中医学所研究的疾病对象主要是状态病,其中也包括从状态失常角度所认识的器官病。
, http://www.100md.com
    三、从中医治疗原则看其与状态医学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命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态的、相对的整体平衡协调状态是生命活动持续的根本;一旦这种状态失衡,就会发生疾病;如果生命状态完全失去平衡协调,就意味着生命体的解体和生命力的终止,此即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就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正常状态、疾病状态、死亡状态的认识概括。基于这一认识,中医学对治疗疾病提出的最基本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失衡的生命状态,使之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既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目的。中医学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那么这个“本”是什么?张志聪解释说:“本者,本于阴阳也。”即把调整人体阴阳状态使之恢复平衡协调作为治病之根本,由此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在这一法则主导下,中医学创立了丰富多彩的治病方法。中医治病固然以调整人的整体生命状态为基本出发点,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局部病变的治疗。认为整体生命状态的康复,可以有力促进局部病变的康复;同样,局部病变的康复,也有利于整体状态的康复。这种辩证观点在中医治疗学的标本法则中得到充分体现。然而,作为中医治病,无论是治标还是治本,都以机体生命状态为依据,即使是针对局部的标病,也基本上是以局部器官状态为依据的。中医治法虽多,但其本质上都是调整、纠正失衡的机体生命状态,换而言之,主要是针对状态病的。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中医学无论从其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从其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都离不开状态医学的范畴。因此,通过状态医学就可以揭开中医学神秘的面纱,反映出其科学内涵及本质。这样既合乎现代科学、合乎逻辑,又合乎中医学自身规律,从而有利于中医学与现代人的“语言”沟通,使中医理论易于为现代人及现代世界所接受,也有利于正确认识中、西医各自所处的位置及其优势所在,从而摆正并正确处理中、西医的关系,利于二者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使中医学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利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