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学术研讨
编号:10312481
针刀配合金葡液治疗骨折术后不愈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26日 中国针刀医学网
     摘要 临床上常见到骨折术后不愈合的病例,以往多需要再次手术内固定加植骨术。金葡液在机体内激活骨细胞代谢,加速新骨形成,但注射在骨膜、疤痕之外将不产生作用。针刀对骨折处的骨膜及疤痕组织具有切割、剥离、松解作用,利于金葡液的渗透,同时在局部可产生生物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使小血管扩张,代谢加速,利于骨痴的生长。作者从1997年至kops年运用针刀配合金葡液治疗骨折术后不愈合24例,取得理想疗效。

    关键词 针刀疗法 金葡液 骨折术后不愈合

    四肢骨折经正规治疗后由于多方面因素,仍有少部分病例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以往多需要再次手术内固定加植骨术,有的病例只能截肢。从1979年开始使用金葡液局部注射后可使大部分延迟愈合病例得以快速愈合,不愈合病例逐渐愈合,但最终还有一些病例不愈合。作者从1997年至1998年运用针刀配合金葡液治疗骨折术后不愈合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中男18例,女6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56岁;术后开始治疗的时间最短4周,最长12个月;骨折部位肽骨7例,尺挠骨8例,股骨4例,胚骨5例;治疗时间最短四周,最长三个月。

    治疗方法

    在透视下找到骨折不愈合部位,用紫药水于体表做标记,一般在肢体伸侧,以避开重要血管神经,皮肤常规消毒,在无菌操作下,可给予局麻,与肌纤维平行刺人针刀,大腿用1型 2号针刀,小腿及上臂用 1型 3号针刀,前臂用1型4号针刀。针刀深达骨不连处的骨膜及疤痕组织,进行切割、松解、剥离,以感觉到疤痕被切开为宜,并随时询问病人反应及针感,以有酸胀、沉重感为妥,暂不出针,将金葡液2—4ml注人针刀剥离处,一起出针,用创口贴封闭刀口。患肢继续给予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并积极康复锻炼。每五至七天治疗一次,每次可更换治疗部分,但必须达到骨不连处的疤痕、骨膜下。
, 百拇医药
    治疗效果

    骨折愈合标准:X线示骨痴生长良好,骨折线模糊或消失骨髓腔再通;下肢可正常行走,上肢可胜任日常生活,无明显肿痛。本组病例治疗后大多患者有轻松感,且患肢肌力运动恢复快,新生骨痴多在二周后出现,与治疗部位一致,随治疗的继续,骨痴逐渐增多,骨折线模糊,假关节活动消失。治疗最少4次,最多12次。一般停止标准:患肢消肿消痛,无假关节活动,摄片见骨痴出现,骨折线模糊。临床可见到停止治疗后骨折愈合仍在继续。

    讨论

    一、骨折不愈合的病因及局部病理表现。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年老体质差外,主要是术中骨膜破坏,骨折固定不牢,术后未进行早期正确的康复运动,要么不锻炼,要么运动过度,还有未给予适当的外固定。局部病理主要是骨折处疤痕组织填充,疤痕质硬色苍白,供血差,骨质疏松,骨折端硬化,螺钉松动。

    二、金葡液的作用及不足。金葡液又称骨折愈合刺激素,是由长春高斯达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推出的骨科领域首创的国家一类新药。该药为特殊菌种之代谢产物,在机体内该药主要通过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分子如酶和生长因子等协同作用,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被激发处于最佳状态;通过复杂的高层次分子水平直接和间接调节,便骨折区大量微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周围及本身血运增加,从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激活骨细胞代谢,加速新骨形成,使坏死区消失,骨小梁重建。但该药必须注射到骨折端,如注射在骨膜或疤痕组织之外,它将不能通过软组织屏障,对骨折处被致密的疤痕组织包裹的病例,由于注射针头不可能产生松组织松解作用,故该药不能发挥药效。
, http://www.100md.com
    三、针刀的优势。骨折不愈合用针刀治疗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骨膜及疤痕组织进行切割,分离及松解,在骨折端产生微小创面,利于金葡液的渗透,充分发挥其应产生的药效。在临床操作中作者体会到,注射针头刺人疤痕后很难将药液推人,尤其是术后超过三个月不愈合的病例,而经过针刀的松解后,药液就较容易推人了。二是针刀自身产生的疗效,这是最重要的,针刀刺激骨膜,可产生痛、酸胀、深重等针灸穴位刺激感应,即“得气”,甚至更强烈的感觉,如疾速传导。放射感。从现代医学来说,针刀对局部可产生生物物理学及生物化学两方面的变化:在局部针刀的机械能可转变为热能,使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局部新陈代谢能力,利于疤痕组织的吸收,骨痂解,末稍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痛物质缓激肽和5-羟色胺在血清中的含量,因而使组织功能活跃,利于骨痂的形。

    参考文献, 百拇医药(江苏泗洪县人民医院骨科(223900) 朱冬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