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 信息
编号:10312937
让孩子“犯错误”(七嘴八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23日 《健康时报》 2003.01.23
     张洪军

    一位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打不开。于是朋友想过去帮他一下,却被美国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会记住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他欣喜地大拍其手。

    对于孩子的错误,大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侮弱小等,一旦放任就难以收拾。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是应该允许犯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他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笔者的儿子有一次因为好奇,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他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受到我的训斥和惩罚,但我只是要他自己扫去碎片,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儿子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如此看来,摔碎一只碗还是值得的。与之相反的例子是,笔者的一位亲戚,小时候尝试着自己洗衣服,用了不少洗衣粉,把卫生间弄得一塌糊涂。结果招来母亲的一顿臭骂,父亲还差点打了他,从此他对洗衣服有了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恐惧。后来他离家求学,洗衣服便成了天大的问题,他往往连一条裤子都得送洗衣店,甚至不远百里将脏衣服带回家交给母亲,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反而使得孩子犯了更大的、真正的错误。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怎能苛求孩子不犯错误呢。关键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不少年轻父母往往容不得孩子的一丁点错误,过分地照顾帮助,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地指责惩罚,恰恰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最终反倒有碍于他们日后适应社会。(张洪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