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信息
编号:10313485
心梗急救“三级跳”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6日 《健康时报》 2003.03.06
     本报记者 李海清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日前在“首都999心血管急救与防治联盟”举办的健康教育大课堂上介绍说,建国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下降了24%。心梗急救技术发展的3大阶段使现代人为生在这样一个技术先进的时代感到庆幸。

    第一阶段:上世纪60年代。急救模式是消极的,且救命无术。

    病人进入医院以后,首先把患者放在监护室,再从急诊转送到大内科的普通病房住院。治疗的方法是卧床镇静和止痛,那时认为,患者一躺在床上就安全,一动就危险,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概念。这一时代住院病人的死亡率高达30%。

    第二阶段:上世纪60至70年代,急救模式虽然有所进步,但依旧是被动治疗,即针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进行治疗。此时出现了对冠心病进行强化监护的设备,首先对心电监护有了手段,新增的电除颤器能够抢救严重的心律失常,对低血压和心力衰竭可以监护,住院死亡率因此下降到15%。但是这些手段局限于治疗并发症,像心肌梗死的病人心肌坏死以后,出现了心律失常,就监测、治疗心律失常;发现病人心力衰竭或者低血压,就针对后果进行治疗。

    第三阶段:分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心肌梗死的急救模式得到彻底转变,进入了积极治疗的再灌注时代,急救模式属于主动开通血管、争分夺秒进行挽救治疗。

    前期用的是溶解血栓的药物。医生能够开通血栓闭塞的血管,尽快恢复一度中断的血流,让心肌重新获得血液和氧的供应,能够限制和缩小死亡心肌的面积,大幅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具体做法是通过静脉注射,把血栓溶解掉,住院死亡率下降至6.8%。后期用的是积极介入方法开通闭塞血管。医生凭借介入技术挽救心肌,打通血管,杀开一条血路。具体做法是从大腿根部穿一根导管,通过球囊破坏血栓,用机械的手段开通闭塞血管,再放支架使之不能再回缩,住院死亡率下降到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