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出诊
编号:10314428
她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地坛医院医护人员感动“非典”患者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24日 《健康时报》 2003.04.24
她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地坛医院医护人员感动“非典”患者//

     (附图片1张)

    本报记者 江南雪 特约记者 陈明莲

    日前,北京地坛医院收到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是一位正在康复的非典患者写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以一个正在你们的悉心照料下走向康复的患者身份,用感谢信这种最纯朴的方式表达我的感激……地坛医院医护人员崇高的医德、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着……你们的医德是如此高尚,我们本是陌生人,但一旦成了医患关系,你们就对我们悉心照料,呕心沥血……”的确,当大多数人面对“非典”的来袭感到恐惧想要逃避的时候,北京地坛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却挺身而出,勇敢地向病毒挑战。在采访中,记者被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

    在所有的技术操作中,气管插管是与病人最近距离的一项操作,而且在置管过程中会引起病人的呛咳,很有可能使医护人员就此染病。可在抢救一位病人时,面对高暴露的操作,王金静、刘子军两位麻醉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抢着给病人置管。刘子军大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那天一位病人情况危急,急需插管,我将准备工作做好后来到病人床旁,王金静主任一下把我用肩膀顶过去说:‘我来,我都60多了怕什么!’”同样刘子军大夫也是这样,医务科的同志们说,为了及时到“非典”病房参加抢救,刘大夫几次向医务科请求进病房,随时满足病人的抢救需求。
, 百拇医药
    由于该病有一定的死亡率,有些病人顾虑重重,情绪不好,加上为保护家属,医院谢绝探视,使得临床的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任务加重。但在病房停留时间长了,就会增加感染机会,可医护人员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王女士的孩子只有4岁,入院前,她又有与女儿的密切接触史,担心孩子、放心不下丈夫,王女士急得直掉眼泪。医护人员发现后,主动帮助她、劝解她,为她购买食品、生活用品,像亲人一样在她身边照顾她,使她很快开朗起来。王鑫护士的外语好,这次她和韩晶、马晓靖等几名护士承担了外宾的主要护理工作。加拿大的老外刚入院时,输液时不能进食、到厕所方便,可他又不好意思说,细心的王鑫发现后马上进病房,一口一口地把饭喂给他,并用英语和他聊天,使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感到了温暖。精心的治疗护理,使他的病情恢复很快,他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十分满意,总是微笑着向医护人员挑起大拇哥说:“OK!”目前病人已痊愈出院。

    为及时判断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根据“非典”病情变化特点,医院要求放射科保证每两天为病情平稳的“非典”病人拍一次片,危重病人随时需要随时拍。对此,放射科李常青、李洪路、许东海从没有二话。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大量的放射线对人体有伤害,会导致抵抗力的下降,加上频繁地与病人近距离的接触,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可为了病人,他们全然不顾。
, 百拇医药
    更为感人的是,放射科主任李常青每天工作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沿,他的爱人李秀兰是医务部副主任,工作紧张时连续几天不能回家,现在每两天值一次班。为了工作她经常一天几次进病房,频繁地在病房出出进进。双双奋战在一线的夫妻俩都顾不上孩子,尽管他们十分担心因为自己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可为了工作,为了病人,他们只能将孩子一人放在家里,靠吃快餐充饥。

    就是这样一群白衣战士,默默地奋斗在“非典”防治第一线,难怪患者们发出共同的感叹:他们真是最可爱的人!

    小资料·北京地坛医院

    始建于1946年,是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局的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市卫生局病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北京市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设在该院。该院主要收治除结核病之外的34种法定传染病,除在治疗甲、乙、丙、丁、戊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外,在治疗伤寒、流脑、乙脑、出血热、性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方面也属全国一流。该院是北京市最早接收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机构,1999年又在全国率先与世界接轨应用高效价抗逆转录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对艾滋病进行治疗,取得很好效果。“红丝带之家”是在全国成立最早的为艾滋病人提供治疗、护理、心理帮助、行为干预、法律援助的场所。

    (本报记者夏勇摄)(战斗在非典最前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