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特别关注
编号:10315571
院长眼里的“走穴”和“红包”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3日 《健康时报》 2003.07.03
院长眼里的“走穴”和“红包”//
院长眼里的“走穴”和“红包”//
院长眼里的“走穴”和“红包”//

     医生“走穴”、“收红包”现象说明了什么?医疗卫生界对此有什么看法?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燕伯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吉善,院长们就此发表了个人的见解———(附图片3张)

    本报记者 胡迎新

    是走穴?还是资源共享? 让医院变成“飞机场”

    记者:医生“走穴”是收入低造成的吗?还是医疗资源配比不平衡的结果?

    石应康:这两个问题都有。第一个,现在医院之间的竞争是不规范的。这是政府部门的管理问题,我们每一级的医院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某医院要开展心脏的介入手术,那一定要有相当的病人群体,一定要有符合要求的设备,一定要有符合训练的人员,才可能在人家的指导下去做。现在,经济决定导向,我开展这项目,就是质量做得不好,只要有人来我就可以收这笔钱,这样资源配置就乱了。有那么多小医院,要买CT,要做各种各样的复杂诊断与治疗。实际上他们的能力是做不到的,但因经济运行的关系,他们非要这样做。医疗资源应该有最好的配置,不同等级的医院,做不同等级的工作。我们医院每天7000人的门诊量,至少有3000人是不该到我们医院来看的,都是感冒、咳嗽的小病;应该实行逐级转诊制度,大医院就可以把它的专家,好钢用在刀刃上。随着计划经济过去,市场经济到来,再加上管理跟不上,出现一些错误的导向,这种导向的实质就是医疗配置混乱,医疗事故增多,病人意见大,都跟这方面有关系。第二个,有了这种需求之后,小医院硬要去做,技术不行,就得请人来帮助,有了这种需求,就有了“走穴”这种供给。
, 百拇医药
    记者:有人说,“走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医疗模式的问题,您怎么看?

    燕伯纯:医生“走穴”的问题,看你怎么看,有的说它好,有的说它不好。新加坡的一个教授,自己开个诊所,你来看病?你住哪里?A区,那你离B医院比较近,我给你开一张B的入院证,你去B住院。第二天,我就去B查房。医院就像飞机场,所有航空公司的飞机都可以停。医院给医生提供很好的医疗环境、检查设备,提供护士,提供管病床的医生。医院提供这些服务,高级医生就可以在全城市所有的医院为病人服务,病人也就近住院。医院收病人的床位费、检查费、护理费;医生收手术费,并承担手术的法律责任。这叫“走穴”吗?这叫资源的共享,这是一种医疗模式。

    我们现在的模式是前苏联模式,国家把什么都管起来,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医生护士都是医院的。上级医院和下级医院没有更多的联系,又怎么去辅导下级医院?我在日本学医时,日本模式是大医院的专家,按规定必须要到他辅导的小医院去上班,今天专家在下面的某医院,病人要找他就得到那家医院去,班次都是这样排的。每个教授一个礼拜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半天到那个小医院去上班,在那儿去领工资。教授就把技术带下去了,这就是资源共享,这样就造成国外医院的等级水平差不多。最简单的启示:美国总统里根遇刺马上被送到就近一家小医院把手术做了,如果在我们这里就要送到大医院,警车开道,10分钟就要出2000毫升血,可能这个总统就死了。日本政府指令,大医院的医生到小医院看病,小医院的医生要到大医院来进修,让小医院的水平不至于和大医院相差太远,让民众享受到同样质量的服务。
, 百拇医药
    对中国今后的医疗模式怎么看?我觉得医疗资源还是应该共享的,顶尖的医生还是少数。他们如果到底下的小医院看病、做手术,对病人也有好处。病人到大医院去要花很多路费啊,可以降低病人就医成本。“走穴”主要是管理问题:行医地点的变更,哪一级的医生可以到外地去行医?异地到什么程度?是在本市、本省,还是到外省市?到外省市去要不要通过厅一级的主管部门批准?医院之间应不应该通报?从医院的角度讲,医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走穴”,都累得不得了,星期一来上班,他精力也没有,心里还惦记那个病人的手术成功没有,会不会出问题,他思想都在那边,在这边做手术,手术效果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些问题等等,都要有相关的法规来约定。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走穴”的,因为这是对高等级医生的充分的利用,关键是怎么管理好。比如病人要去那边的医院会诊,最好把病人的病历拿过来,事先有个研究准备,不要他单枪匹马去,比如做手术是不是还需要配个麻醉师?做了手术后,和医生所在的医院怎么联系?因为会有转院的问题、及时会诊的问题,还会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病人的问题,你光打电话是说不清楚的,电话只能叫咨询,不能叫会诊,不见到病人怎么叫会诊?这要是出现问题,法律上怎么解决?这也是个难题。我个人认为“走穴”要管理好,对患者有好处,给小医院也带来技术。我们医生走穴收那么一点点钱,还是值得的,毕竟是他个人的知识产权嘛,跟他所承担的医疗风险还是相当的。医生“走穴”肯定是因为资源配比不平衡,你不可能给小医院配那么好的医生,小医院也不可能培养出那么好的顶尖的医生。有一种说法大医院的专家过分集中。不是,这是环境培养出来的。专家是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是病人培养出来的。大医院有那么多怪病、重病、奇病,医生在病人中实践,才能提高,所以大医院才有专家。小医院就那么点病人,疑难病都到大医院去看,小医院的医生就没有见过,没有那么多的临床经验,怎么会有专家?大医院专家集中没有关系,看你怎么把他用好,把他的知识力量辐射到周围的小医院,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样才是最好的管理。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归根结底,医生“走穴”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王吉善:医生“走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论任何地域,由于经济发展,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提高,患病了,人们不满足当地(落后地区或中小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准,总是想寻求高级的专家为自己服务。他们有能力为高级专家提供差旅费、住宿费、会诊费,这是产生“走穴”的根本原因。

    另外,地方上的医生也愿意就此机会,从高级专家那里学习治疗疑难杂症的技术,以提高自己的诊断治疗水平。所以地方上的小医院也愿意为这些远道而来的高级专家创造“走穴”的机会。医学的实践性很强,高级专家愿意积累更多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同时扩大自己在本学科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他们不辞辛苦地做事,拿一些会诊费、手术费,是辛苦钱。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走穴”的收入要照章纳税。

    图片: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吉善

    2、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燕伯纯

    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