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4
编号:10316545
夏季调摄有“四补”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8日 《健康时报》 2003.08.28
夏季调摄有“四补”//

     伏天进补,不少人都持有疑惑:酷暑盛夏进补会不会“火上浇油”?其实不然。酷暑盛夏如何补、补什么?说来有讲究———(附图片1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系主任 刘占文

    刘占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养生康复系主任,中医营养保健中心主任,著名中医养生专家,被收入《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编、主译专业著作近30部。

    1998~2000年曾在英国伦敦中萨大学任教,并在英国伦敦北中萨等医院指导中医临床工作。在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的积极推动工作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酷暑盛夏保护好体内阳气,是养生第一要义。

    以水井为例,盛夏的井水很凉,而且井越深水越凉,天越热水越凉,这是因为夏天自然界的阳气升发于外的缘故。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盛夏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形成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生理状态。由于暑热耗气伤阴,抗病能力自然就会降低。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只能用“补法”,才能较好的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保证身体健康。
, 百拇医药
    所谓“补法”,并非单纯地进食美味佳肴吃补品,而是综合调摄。进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四补”:

    神补:神补又称顺时调神。在盛夏时节,首先要强调补神。炎炎夏日,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生热,此时宁心神尤为重要。古有歌云:“避暑有去处,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说的就是心静自然凉的意思。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也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为了避暑,要心平气和、饮食清淡、早睡早起、注重午休,从根本上保证心神的调养。在清晨和傍晚时,可选择去公园、湖畔、河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做些休闲锻炼,使人与自然环境相融,精神自然饱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外出消暑度假旅游,这样既锻炼了体力,又在心旷神怡中调养了精神。

    食补:所谓食补,就是要因人、因时施膳。在夏季“三伏”期间,由于受高温、低压、高湿作用的影响,人体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弱。中医认为,盛夏季节的饮食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切忌粘滑寒凉之品。此时应适量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和水果,既可补充维生素的损失,又可提高机体的耐热能力。在主食方面,除吃米面外,应适当搭配些小米、玉米和薯类等,以提高热能和蛋白质的互补。对于中老年人,养生家认为,早、晚餐喝点粥是大有好处的,这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如银耳粥可生津润肺、滋阴养肺;莲子粥可健脾益气;百合粥可润肺止咳、养心安神;冬瓜粥可利水消肿、止渴生津,并有降血压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药补:即所谓辨证服药。中医认为“暑伤气阴”。一般而言,酷暑时节,人们普遍感觉疲倦、烦躁、食欲不振、口渴、工作效率低等。对于阴虚体质者,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黄精、玉竹等中药服用;对脾胃虚寒者,可适当选用温中益气之品,如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生姜等,这样既可调整机体阴阳的偏差,又可借自然界阳盛之势而收“冬病夏治”之效。

    精补:肾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必须综合护养。在酷暑盛夏期间,除了要静心调养精神外,还要防止房事过度,以免耗伤肾精而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养生家告诫:“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无厌于日,以消暑气。”酷暑盛夏,尤其是“三伏”期间,是一年气候阴阳变化的重要时期之一。因此,只有顺应自然,适应变化,综合调养,才能有效保持身心健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