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22686
肿瘤细胞乘火箭上太空 太空瘤苗研制迈第1步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5日 央视国际
     “神舟四号”曾将肿瘤细胞带上太空,这只是人类最终战胜肿瘤迈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有了‘太空瘤苗’,意味着作为人类第二杀手的各种肿瘤都可能通过注射疫苗的方法来防治。”今天早晨,负责这项研究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唐劲天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迈出的只是‘太空瘤苗’研制的第一步。”

    上天细胞有四大变化

    随着“神舟四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肿瘤细胞返回地面,中日友好医院的科研人员获得了几千株经过太空特殊环境洗礼的细胞。经过对返回地面的细胞进行认真研究后,最近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随着飞船遨游了一趟太空的肿瘤细胞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细胞生长变慢了,二是细胞增殖的周期变了,三是细胞的形态改变了,四是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变化了。”唐劲天告诉记者,这可能意味着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改变。

, 百拇医药     现在科研人员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发生了变化的细胞中寻找那些有用的细胞,以制成疫苗。虽然目前还无法锁定究竟是细胞的什么基因导致了细胞的变化,但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果表明,他们在制备新型“太空瘤苗”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据悉,“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制备瘤苗的实验研究”是由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部主任基金大力资助项目。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较大规模地进行太空肿瘤细胞的研究。

    细胞生存系统已申报专利

    据介绍,肿瘤疫苗是免疫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现阶段主要有细胞瘤苗、亚细胞瘤苗、分子瘤苗和基因瘤苗4种类型,但迄今为止,肿瘤疫苗还未有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免疫性不强。

    唐劲天告诉记者,过去,为了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可遗传的变异,科学家们采用的都是普通方法,比如说照放射线、药物诱导等,但是一直都难以奏效。由于太空有与地球不同的特殊环境,如重粒子辐射、微重力和零磁场等容易使生物体细胞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可遗传的变异;而微重力和零磁场则可增加生物体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使变异发生概率增加。
, 百拇医药
    在实现太空搭载研究之前,中日友好医院的课题组首先建立了肿瘤细胞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系统。为了减少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的代谢,同时也为今后能简便、多次地重复类似的太空搭载实验,他们最终选择了常温(18℃至22℃)、无源(电源、热源等)的简单搭载方法。

    虽然他们主动为细胞生存条件设定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但是研究组成员经过数十次的实验摸索,终于获得了在常温下存活16天的肿瘤细胞。而这一结果不但对今后的太空细胞搭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太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成果。目前,这一常温生存系统已经申报了专利。

    细胞筛选近期开始

    2003年1月5日,在朔风刺骨的火箭回收场,该项目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唐劲天所长和十几名操作人员严阵以待,等待接运搭乘“神舟四号”火箭返回的肿瘤细胞。
, http://www.100md.com
    1月7日上午10时左右,航天搭载细胞终于运抵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所马上动员了三个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鉴定细胞的活性、对细胞进行单克隆化。经过20个小时的奋战,1月8日凌晨6时,所有的航天搭载细胞都处理完毕。

    随后,研究人员相继对细胞的生长、形态、细胞周期、黏附力及细胞因子表达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太空搭载的肿瘤细胞已经发生了四大变化。

    近期,课题组将开始免疫原性改变的肿瘤细胞株的筛选工作,并计划对筛选出的阳性细胞进行再次搭载,以期进一步增强其免疫原性,为“太空瘤苗”的制备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将建立太空肿瘤细胞库,面向全国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太空肿瘤细胞的药敏、放射敏感性、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

    再次搭载面临巨大挑战
, 百拇医药
    据了解,在已经完成的工作基础上,课题组正在计划新的搭载实验:一方面对原有的搭载技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建立一个更好的太空细胞搭载技术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预实验,发现更好的搭载物,进一步拓宽太空医学的研究领域。

    唐劲天所长说,目前,课题组已开始对保温材料、细胞存活系统及搭载细胞的种类进行预实验,希望能够在上次搭载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获得更多的太空诱变细胞及成果。

    用于临床至少还要三五年

    据了解,以前我国也进行过细胞太空搭载实验,但是目的性没有此次这样明确。而美国也在哥伦比亚号上搭载的生物细胞,也随着哥伦比亚号的陨落而丢失了,唐劲天告诉记者,国际上类似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刊物上研究太空生物医学的文章也寥寥无几。

    通过这次试验,我国已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生物医学研究平台,包括建立太空细胞库,太空细胞的利用与管理机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太空瘤苗”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唐劲天所长认为,太空搭载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是非常有前途的探索领域,因为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因此,太空生物医学研究应该能够成为我国的研究特色。

    但唐劲天一再强调目前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所谓“太空瘤苗”用于临床至少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课题组遇到的困难也很多,首先社会对这一事物的认识显示了比较急躁的情绪,希望细胞也像航天育种一样,一二年之内就会有比较大的成果,获得经济效益。其实,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不能急功近利,切勿浮躁浮夸;其次是课题组也面临着研究环境比较落后、经费少、条件差、人手不够等问题,很难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这也制约着我国太空生物医学利用的发展。

    “国际资料表明,2020年全世界肿瘤发病率将达到最高峰,我们希望届时我们有出色的表现。”(北京晚报记者 张卉 王海涓), 百拇医药(吴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