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编号:10324941
病毒侵心审因果 结合病理拟辨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66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性病毒引起、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中医学中根据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脉结代等主要临床表现,多按“温病”、“心悸”、“胸闷”、“怔忡”等进行诊治。目前发病人群年龄逐渐增大,发病率增加,病程迁延,损害较大。由于在发病初期(病毒侵犯期)较少西医治疗为多,使得中医“心肌炎”的证型亦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心肌炎系感染病毒所致,明察病毒,明确病理生理变化,结合临床证候诊治,方可把握治疗全程。

    一、明察病毒原型,合理遣方用药

    目前可证实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副粘病毒、流感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埃可病毒等。基本查明病毒,针对病毒用药,亦不失为针获取疗效之一途。曾治一中学生,女,15岁,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反复发作并辗转治疗一年多。到本院就诊时症见:心悸、气短、怔忡、乏力、反复感冒、畏寒、不能劳作、动则憋气、自汗、体倦、心烦抑郁,心率95次/分,律不齐,心电图T波改变,舌淡红,苔厚腻。查过去服用方药,多从清热解毒养阴为治。所现畏寒、自汗、心悸等症符合临床变化,针对反复感冒、畏寒自汗,拟参苏饮加味,6剂后症状减轻,守方加减3~4个月,经诊治后不再感冒,畏寒自汗消除,心脏功能加强。但心悸症状时有反复,体力仍差,舌苔厚腻,病情呈胶着之势,一次在细查病情之中,言及最初起病时,感冒心悸兼以腹泻,当时儿童医院诊断时查有肠道柯萨奇病毒,结合舌苔厚腻,处方改为三仁汤合达原饮加味化裁,1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三月后大获成效。本案诊疗中,发病时的感染及感染部位以及反应出的症状等均是其要点,中医治疗中养阴清热与清热化湿应有区别,临床中亦发现,部分病人舌苔厚腻,一般清热养阴补气疗效并不佳,反因补气过多而苔愈厚,人更烦。
, 百拇医药
    抗病毒中药的应用,要掌握应用指征,即何时应用最合适。早期病毒繁殖,反复感冒,可在辨证中加入,但切忌一派清热解毒,反致临床无效。初期可酌加大青叶、板蓝根、贯众、黄连、银花、连翘、藿香、紫花地丁等,中期则略加1~2味如大青叶、板蓝根、贯众等即可,一般是在益气解毒及综合方中加入较好。

    二、明确病理改变,重在功能恢复

    病毒性心肌炎第一阶段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并在局部产生毒素,导致心肌纤维溶解坏死、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第二阶段是持续心肌损害,免疫及变态反应为主。无论局灶性和弥漫性心肌炎,亦无论是直接性还是间接性心肌炎,均可引起心肌松软无力,导致心功能的减退。因此,补气升提一直是治疗的主旋律。养阴清热、化湿清热、镇心安神、解毒清肺诸般大法中均主以补气,以提高心脏功能、加强心肌收缩力为要务,将辨病的病理生理要素与临床中医辨证结合起来。

    改善心脏功能,我总结为:①补气升提增强心脏功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此举用于心肌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病毒性心肌炎初期心功能减低酌加抗病毒药物,防止邪恋症状难去。②益气养阴增加心脏功能,用生脉散加天王补心丹加减。此举用于心肌炎舌红少苔或无苔的病人,无湿滞疗效方好。心肌炎中后期心悸为主,早搏较多时配合西药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则疗效更佳。③益气解表改善心功能,用参苏饮加抗病毒药。此举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反复感冒,兼有心悸及心脏功能低下,在心肌炎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每期均会有不慎感冒或易于感冒,每一次的病毒侵犯,都会加重心肌损坏及心脏症状。有效治疗感冒、防止感冒是心肌炎治疗中的关键,特别在恢复期和慢性期中,是此病向愈的一个节点。
, 百拇医药
    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肌血供

    病毒性心肌炎应注意调节免疫功能,临床上多用以下方药:①清热解毒调节免疫功能:用黄连、黄芩、银花、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蒲公英、贯众、板蓝根等,对细胞及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②益气养阴调节免疫功能:用人参、白芍、玄参、五味子,对细胞免疫有作用。③攻补兼施调节免疫功能:用黄芪、人参能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黄芪、地黄、黄芩、五味子、银花、柴胡、蒲公英等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黄芪具有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双重作用。上述各类药物虽都有调节作用,但临床仍要依据辨证论治来选择,根据证候选择相应的免疫调节药物更易切中病情,提高疗效。

    该病发展过程中,心肌炎性坏死,导致心肌缺血,心电图出现ST-T改变,酌加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临床可用赤芍、丹参、川芎、党参、三七、元胡等,最好是用有效部位的组分配伍,直接针对病变部位效果为好,如赤芍甙、川芎嗪、三七总甙、人参皂甙、元胡素等。组分配伍针对性更好。一过性心肌反应,在临床亦较多见,类似心肌炎反应但诊断并不明确,或达不到诊断标准,此时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是证用是方,临床亦能收到治疗效果。不必拘泥于西医病名之诊断,辨证论治以证为主,服从于临床。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

    王阶 男,1956 年1月生,中共党员。师从陈可冀院士,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论文《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研究课题《淤血腹诊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基金课题)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中西医结合政策与管理研究”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先后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政策与管理的研究》课题及《中医病案规范》修订工作,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工作,为第八分课题“方剂配伍理论研究(1999-2004)”课题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基于智能计算的血瘀证量化诊断方法学研究”课题组长。, http://www.100md.com(王 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