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综合信息
编号:10334059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五)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28日 清阳客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

    原载于《中国农村医学》 1997年第25卷第5期~第11期

    3 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湿热

    湿热证的病因有内湿(热)与外湿(热)之分。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易伤脾胃,湿、食内停,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故小儿湿热病以内因为主,表现为中焦湿热,阻滞气机,升降失调。湿热上犯,蒙蔽上焦。湿热下犯,侵淫下焦,遂形成三焦湿热。刘弼臣教授从叶天士苦辛通降治疗中焦湿热上受到启发,创立大小苦辛汤。小苦辛汤由黄连1.5克、黄芩10克、干姜1克、半夏3克组成,以治上、中二焦湿热。适应证是“胸腹胀满,泛吐痰饮”。大苦辛汤由黄芩10克、厚朴3克组成,以治下焦湿热。适应证是“少腹胀满,二便不爽”。《临证指南医案》云:“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取最小剂量,使之祛邪而不伤正。

    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肺炎 小苦辛汤方中芩连之苦降,可治肺胃郁热,姜夏之辛开,可宽胸中痞满,常加用枳壳、郁金、莱菔子开闭破结。
, 百拇医药
    【病例介绍】陈某,女,8个月。注院病案号61351。初诊:1992年1月7日。

    患儿高热8天不退,体温持续在38℃以上,咳嗽喘促,喉中痰鸣。近两天患儿开始腹泻,大便粘腻不爽,日行4次。小便短黄。查体:面色红赤,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分泌物,舌质红,舌苔黄腻,心(-),双肺下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腹胀满,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脉滑数有力。

    X线检查;双肺下侧纹理增强,见小斑片状阴影。血象:正常。诊断:支气管肺炎。

    证属湿热内蕴,上犯于肺,炼液成痰,痰热互结,壅阻气道则发热,咳嗽、喘促。肺与大肠相表里,湿热下注于大肠,则大便粘腻,泻而不爽。治宜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化痰定喘。方以大、小苦辛汤合用加减:黄连15克,干姜1克,桔梗、半夏、厚朴各3克,黄芩、牛蒡子、炙杷叶、桑叶、莱菔子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生石膏25克(先煎)。5剂,水煎,分多次频服。
, 百拇医药
    二诊(1992年1月12日):体温渐降至正常,痰去咳喘平,大便正常,纳佳。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肺部呼吸音清,未闻干湿罗音,腹平软无压痛。痊愈出院。

    辛开苦除法治疗小儿变应性亚败血症 变应性亚败血症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长期间歇性持续发热,皮疹,关节痛,白细胞增多,血培养阴性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本病为湿热所致。湿性粘腻重浊,常固定一经而不移,湿热深伏,难于根除,病易复发,湿热入血外发肌表则出皮疹,湿热流注关节则关节肿痛。由于该病常出现胸腹胀满、二便不爽的症状,刘弼臣教授常用辛开苦降法,以大、小苦辛汤加减治之。其中黄芩、黄连燥湿清热降火,厚朴除湿散满,姜夏开胸除满止呕。兼恶心呕吐重加藿香、竹茹;皮疹加蝉衣;关节肿痛加秦艽、木瓜。

    【病例介绍】高某,男,8岁。住院病案号65054。初诊:1993年1月19日。

    患儿反复发热3年,经多家医院治疗,均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经用阿司匹林、激素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未根治。近日复又发热,体温达40℃,恶心呕吐,胸腹胀满,肌肉酸痛,骨节疼痛。查体:面色潮红,形体肥胖,咽红,扁桃体Ⅱ度红肿,舌质红,苔黄腻,心肺(-),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肋下可及,无触痛,四肢活动正常,关节未见异常,皮肤(-)。
, http://www.100md.com
    证属湿热内蕴,侵犯于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湿热流注关节,侵淫肌肉则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湿热内盛则高热不退。治宜辛开苦降,清热利湿。方以大、小苦辛汤加减:黄连、干姜各15克,半夏、厚朴各3克,枳壳5克,藿香、黄芩、秦艽、木瓜、寻骨风、透骨草各10克。

    二诊(1993年2月16日):服上方半月后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呕吐,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腹胀等症均除,惟汗出较多。查:面色潮红,舌红,苔薄,脉滑数。此为湿热虽减未尽,迫液外出。治宜清热利湿以止汗。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鸡内金、香稻芽各10克,黄连1.5克,黄芪15克,焦三仙各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三诊(1993年3月9日):汗出明显减少,体温正常,无其他不适,舌红,苔薄白,脉滑。继用上方加减治之,以固疗效。

    辛开苦降法治疗再发性呕吐 再发性呕吐又名周期性呕吐,是一种顽固性呕吐。好发于3~10岁儿童。临床以呕吐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为特征。发作时呕吐数次至十数次,呕吐多而猛烈,呕吐物中有时含胆汁或血丝,严重时可呕吐大量血液。刘弼臣教授认为本病为湿热蕴于中焦、胃失和降所致。间歇期因呕吐过后,积滞已去,中焦湿热减轻,胃气得降,吐止。但由于中焦湿热未除,胃气已伤,尚未恢复。所以稍有饮食不当,则湿热又起,呕吐再发,形成恶性循环而难于治愈。用辛开苦降之小苦辛汤治疗,方中芩、连苦寒燥湿泄热,姜、夏辛温开胃止呕。小儿湿热多与积滞有关,常加焦三仙、莱菔子消食导滞。外感引发者加藿香发散,病程较久,胃气虚弱明显者加伏龙肝温胃上呕。
, http://www.100md.com
    【病例介绍】胡某,男,3岁。初诊:1992年7月10日。

    患儿自幼即常发呕吐。1岁后呕吐渐渐加重,每隔10天半月即发作一次,每次发作3~5天不等。吐尽食物后,则吐胆汁。诊为再发性呕吐。纳可,大便干,小便黄。面色萎黄,舌质红,苔黄腻,咽红,心肺(-),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脉滑数。

    证属湿热蕴于中焦,胃失和降。治宜辛开苦降,清除湿热,佐以消食导滞。方用小苦辛汤加味:黄芩、竹茹、藿香、莱菔子各10克,黄连1.5克,半夏3克,干姜1克,焦三仙各10克,灶心土50克(煎汤代水)。

    二诊(1992年7月31日):服上方半月后呕吐基本控制,近日又发,但仅吐数口即止。面色转润,舌红苔腻微黄,脉滑,二便调。此为湿热已去,但未根除。继用上方加佩兰10克。

    三诊(1992年8月14日):服上药后未再呕吐,纳好,二便调。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上方继眼1周以固疗效,追访半年未复发。
, 百拇医药
    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泄泻 刘弼臣教授认为,许多患儿的腹泻与体内素有湿热蕴积有关。采用辛开苦降之大苦辛汤治疗,消除湿热,则脾运健而腹泻止。大苦辛汤由黄芩、厚朴组成,药少力宏,专治大肠湿热。适应证除了少腹胀满、二便不爽为主要指征外,肛门灼热红赤则用之,反之则不能用。如兼食滞合用香连化滞丸。

    【病例介绍】徐某,男,1岁3个月。初诊:1992年8月6日。

    患儿近两天来纳差腹胀,腹泻不止,日行七八次,稀水便,小便短少。查体:面色萎黄,前囟及眼窝轻度凹陷,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白腻微黄,心肺(-),腹部平软,肝脾未及,皮肤弹性尚可,肛门红赤。脉细。化验大便常规正常。诊断:小儿腹泻伴轻度脱水。

    证属湿热困脾,脾失健运而发腹泻。治宜辛开苦降,清利湿热。方用大苦辛汤合香连化滞丸加减:厚朴、木香各3克、黄连1.5克、陈皮5克,黄芩、茯苓、鸡内金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 http://www.100md.com
    二诊(1992年8月11日):服5剂后腹泻止,腹胀除,纳增。面色红润,前囟眼窝无凹陷,唇润,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肛门润泽。上方加炒白术、白芍各10克,继服3剂以固疗效。

    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头痛 刘弼臣教授对小儿头痛伴有腹部胀满、恶心、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者,认为是湿热作祟。湿热内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则发头痛。用大、小苦辛汤加减治疗。

    【病例介绍】赵某,女,13岁。住院病案号61674。初诊:1992年1月28日。

    患儿多年来反复出现巅顶部疼痛,时轻时重,从未间断。痛重时头重如裹,恶心呕吐,患儿平时大便干燥,常有腹部胀满,多方治疗未效。查体:面色萎黄,头颅未见异常,颈软,无抵抗,心肺(-),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脑电图正常。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证属湿热内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则发头痛。治宜辛开苦降,利湿清热。方用大、小苦辛汤加减:黄连2克,黄芩、半夏、枳壳、制大黄、藿梗、佩兰梗、苏粳、杏仁各10克、厚朴3克,炒薏苡仁15克。
, http://www.100md.com
    二诊(1992年1月31日):服上方3剂后头痛止。亦无恶心,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上药继服以固疗效。追访1年未复发。

    辛开苦降治疗腹部手术后十二指肠淤积症 十二指肠淤积症多由术后所引发。临床以频发呃逆,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病例介绍】侯某,女,11岁。初诊:1987年10月5日。

    患儿患有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出生5天后在河南省某医院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术后遗留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进食后常发呕吐,营养状况甚差。后又行二次手术,症状有所缓解。但因十二指肠极度扩张,吻合口近端小肠有痉挛性肠段,故症状未完全解除。现症:稍进饮食则胃脘胀满,肠鸣如雷,呃逆频发,时有呕吐。患儿消瘦乏力,二便尚调。查体:形体羸瘦,面色萎黄,唇色淡,舌质红,苔黄腻,咽(-),心肺(-),轻度舟状腹。右上腹可见长约18~20厘米切口瘢痕,软,无压痛,肝脾未及,上腹部可闻振水音,双足踝部以下明显肿胀。脉弦细无力。血红蛋白90克/升。
, http://www.100md.com
    证属湿热内蕴,格拒于中焦,以致胃失和降,频发呃逆呕吐。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则身体羸瘦。治当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和胃助运。方用小苦辛汤加味:黄连2克,干姜1.5克,半夏、枳壳各5克,黄芩、川郁金、藿梗、佩梗、当归各10克、木香3克,灶心土15克(煎汤代水)。7剂。

    二诊(198年12月11日):服上方7剂后呕吐即止,呃逆消失,腹胀减轻。继用上方加减服近2月,食欲大增,未再发生呃逆、呕吐、腹胀等症。但3日前因食肉过多,复又腹胀、呃逆、呕吐一次。查: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继用上方加减:黄连3克,干姜1.5克,青皮、陈皮各5克,黄芩、瓜蒌、枳壳、当归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1988年1月18日):诸症悉除,足踝肿胀尽消,面转红润,体重增加4公斤,节日期间虽多食油腻之物,也未复发。血红蛋白上升至115克/升。继服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 百拇医药(徐荣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