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331005
中医学的传统特征和理论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79期
     中医学定位为传统医学,是因具有“传统”的特征并与传入的西医学(当代称之为现代医学)相区别而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累积延传下来的医疗方式、经验和理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价值观的体现,以历史连续性、社会性、民族性、流变性、系统性著称。

    历史连续性是形成传统的时间要素,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医药代代相传形成了传统医学。社会性既是传统的特征,又是形成传统的基础,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包括生产方式、科技水平及经济制度基础等结合特定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又具有民族性,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中华各民族医学凝聚的结晶。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各个民族医药的发展和现状,因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文字产生的早晚等原因,又各有其特色。不同民族的医学虽然在演进上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具有多源一体的特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聚居地域最广,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因此,汉族医学(简称汉医)在中国以至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前,学术界不在医学前冠以“汉”字。在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汉族医学又有“中医”之称,以此有别于称为“西医”的西方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又是一个可变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历史延续、显示发展的辩证统一,从先秦的原生时期到秦汉奠定时期以降,经历了晋隋唐重方术的自为时期、宋金元精求理论的传承时期和明清时代的继兴时期演变至今,它并不是过去的定型,而是一条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的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在当代,它仍然在不断创新中获得魅力。医学的多层次及其联系显示了它的系统性特征,诊治技术和理论的不同层次以及医、药、防、治等不同门类共同构建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铸就了中医学理论规范。中医药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尊生理念、天人一体的哲学观、中华民族的系统思想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它的特色,逐渐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有机论人体观

    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是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特点是着重事物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动态性和自发性等,研究事物内部和事物间的协调和协同,认为天地和人等自然界万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有机论人体观包括整体观、动态观和阴阳稳态观等。

    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医学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或“人与天地相参”。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相应观”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其中有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和系统性的蕴义。人体的整体观指人体的形体结构是统一的整体,其脏腑、肢体乃至五官九窍间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就其基本物质而言,精、气、血、津液构成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运行于全身;就其机能活动而言,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统一的,中医学称之为神形合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指人体健康和疾病,与天文(太阳、月亮和星体)、地理(地势、干湿)、季节、气象乃至社会环境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人体的各种结构互相联系,并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一个系统的人体。
, 百拇医药
    动态观是指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生命现象和医学问题。《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也是生命的根本规律。从阴阳理论中阴阳间的对立、转化、资生、制约关系,五行理论中各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到脏腑气机理论中的升、降、出、入关系,都贯穿着“动”,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以《周易》、《老子》为先源的中国传统哲学,对“易”和“变”的恒动,有精辟的论述,并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阴阳稳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界都以气为本,气的一分为二即阴阳,阴阳二气的运动形成世界万物,阴平阳秘的稳态是为健康,否则是病态,即“一阴一阳是为道,偏阴偏阳谓之疾”。有机论人体观还重视人体时间结构。在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中,时间和历史观念强于空间观念。人体的生命过程是由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的,时间结构由生命活动过程、节律和周期等组成;空间结构指的是形体、器官、骨骼、肌肉等。中医学在对人体生命研究中,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以体现对空间结构的了解,并成为其发展的基础,但对人体时间结构的研究则至为深入,并提出了关于阴阳终始、四时气化、脏气法时、病遇节发等有关理论,同时还提出了“因天时而调血气”等一系列养生和治疗原则。
, http://www.100md.com
     二、 理论的独创性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与西医学相同或相近的知识,这表明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有共同的智慧。但是,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独特的医学发现,如发现了人体经络现象。与西医学重视人体的空间结构相对而言,中医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就指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认识到生命在时间上的不可逆特征,重视生命的节律和节奏,发现了人体器官的功能和自然节律相应的脏气法时现象、人体的整体结构完整地表现在局部的生命全息现象,以及对诸多证的认识,如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和各种舌象、脉象的诊断意义等。中医学以正邪观念阐释病因,凡太过、不及、气候的非其时而有其气等因素都可成为致病之邪。中医学以气化论阐述生理过程,人体之升、降、出、入节律都和自然界相一致。又因研究对象、视角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学创立了很多异于西医学的理论和学说,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这些理论创造和医学发明,构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仍实践于临床,并远传国外。
, 百拇医药
    三、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操作体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即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而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方法中,其辨证逻辑远较形式逻辑发达,临床医生由于重视对具体病情的分析而发展了辨证。另一方面,由于动态观和对人体时间结构的重视,中医临床既有“病”的概念,又更重视“证”,因为“证”是某一阶段的病理功能状态。由于对“证”的重视,进而发展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从证和病着眼,既包含对病的分析,又强调因时而异的证的特征;既宏观把握,又见微知著;既四诊合参,又“但见一症便是”;治疗贯彻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思想,既重视疾病的“本”,又考虑病证的“标”,一般“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在危重时则“急则顾命,缓则疗病”;因于整体观念,在诊治疾病分析病证时,还要考虑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处方用药,即“三因制宜”。把理、法、方、药融汇运用,有时在深入把握辨证的前提下,论治时又可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堪为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哲学在医学中的独特运用。
, 百拇医药
     四、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发明了很多特有的治疗手段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它的理论相应,这些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气功、推拿等等。此外,在中医各学科中还有其特种技法,如骨科应用小夹板治骨折,眼科用银针拨白内障等等。应该强调的是,这些治疗手段,多是便捷易行,但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方能展示卓越疗效。

    五、民族医学多元一体,分立互融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医学体系。除汉族医学外,其他民族的医学也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各民族医学又互相吸收融合,以各自主体理论为核心,不断完善。例如,汉族医学不断吸收民族医学的技术和药物而日渐丰富,一些民族医学著作译成汉文以后,就逐渐成为汉族医学的内容了。各民族医学有“性相近”之处,也有“习相远”之别。例如藏医以《四部医典》为经典,以龙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认为三者间失去平衡即发生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调节三大因素盛衰,重新使之达到平衡。藏医诊断用问诊、尿诊(望诊)、脉诊三诊法,治疗除用藏药外,还用放血、灸法、催吐法及一些外治法。蒙医也以阴阳五行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但又吸收藏医的《四部医典》,以“六基症”理论论述病因。“六基症”指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黏虫等六种。以“三根七素”间的平衡失调阐述发病原因。其著名典籍有《方海》、《甘露之泉》、《蒙医正典》等。维吾尔医学则以“艾尔康”四大物质说论述人体,以火(太阳)、气(空气、风)、水、土四种物质的全生、全克、半生、半克规律来解释气质、体液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关系,以“合力提”学说阐述人的血液质、胆液质、黏液质、黑胆质四种体液。其艾扎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解剖理论基本相同,而诊断则分望、听、问、脉、尿、大便和痰等七诊。此外,朝鲜族四象医学、回族医学、壮族医学、傣族医学等,也都以自家的理论和疗法自成一体,并与其他医学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可见,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各民族医学虽然多元分立,但并无排它性,而是互相吸收、融合、发展的。总之,中医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宝库,又是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以其特质和活力不断发展的医学体系,它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 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