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鼻咽喉异物及肿瘤 > 耳鼻咽喉肿瘤 > 鼻咽癌
编号:10332676
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3期
    

    1997年1月1日起,广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等14位科教人员,从鼻咽癌(NPC)发生变异的特定肿瘤基因角度,探讨了NP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

    (一)染色体水平的变异。

    研究人员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从90例鼻咽癌的22个常染色体中,发现了鼻咽癌全基因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区。精确定位了鼻咽癌在染色体1ρ36区的缺失区,提出在1ρ36、11-36.22内可能存在至少一个与NPC发生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TSG)。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观察到NPC在染色体12q、4q、3q、1q和18q等存在遗传物质扩增。提出染色体特定区域的缺失与NPC临床病理(T分期、N分期、TNM分期、患者血清EBV IgA/VCA和IgA/EA、病理亚型)有一定关系。9p21和19q13区LOH与晚期(T3+T4,Ⅲ+Ⅳ)NPC密切相关,12p11区LOH与早期NPC(T1+T2)有关;血清抗EBV IgA/VCA和IgA/EA滴度高的鼻咽癌患者在16q和19q13发生高频率LOH;WHO-Ⅲ期NPC在染色体4q21和14q11-q12发生高频率LOH。提示9p21、16q和19q13等区的杂合性缺失与鼻咽癌的侵袭、发展有一定关系。并发现LOH量化值升高(FAL值)随患者血清高滴度EBV/EA和EBV/VCA抗体的NPC,多数为T3+T4期、远处淋巴结转移、和进展期TNM(Ⅲ+Ⅳ),而同时表现低频率LOH和血清低滴度抗EBV IgA/VCA和IgA/EA滴度的鼻咽癌组,多数患者为早期(T1+T2,TNM-Ⅰ+Ⅱ),提示EB病毒感染与特定染色体区的LOH可能在NPC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协同作用。CGH分析发现,染色体1q、8q、18q的扩增和9p的丢失与NPC临床晚期进展有密切关系。

    (二)基因水平的变异。

    科研人员采用微阵列技术检测临床各期NPC基因表达谱,发现不同TNM分期的NPC与非癌组织有不同的差异表达。构建了含300余例鼻咽癌的组织芯片,结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部分鼻咽癌发生c-myc等基因扩增,其中cyckin Dk基因的扩增与NPC的中晚期进展可能有一定关系,并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erbB-2基因的过度表达与17号染色体多态性有关。还发现鼻咽癌发生高频率的ρ16蛋白缺失。应用抑制性削减杂交方法,构建了鼻咽癌组织和非癌鼻咽组织的削减库,并克隆到2个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新的候选基因,其中1个在鼻咽癌中表达下调。

    (三)遗传易感性。

    科研人员通过对136个鼻咽癌家系的复合分离分析,提出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通过对32个讲广州方言的鼻咽癌高发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精细定位及单体型分析,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区定位在4号染色体上(4p15.1-q12区)。研究结果证实遗传因素参与鼻咽癌的发病,并为易感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基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EB病毒相关抗体呈高阳性表达,是鼻咽癌发生的高危人群。

    此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在国内和香港、日本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研究小组为国内外输送了1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多次为国内同行提供技术支持。,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鼻咽喉异物及肿瘤 > 耳鼻咽喉肿瘤 > 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