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 > 更多...
编号:10368002
误诊为“伤寒”的恶性疟疾1例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7日 感染医学
     患者男性,25岁,已婚,汉族,浙江县人,因畏寒、发热伴反复腹泻、黑便2月余,以“不明原因发热”于2001年1月2日9时入院。2000年10月21日晚,患者饮酒后感全身不适、头痛,畏寒、轻微寒战,1h后开始发热,体温升高达40℃,伴剧烈头痛,持续5h后大汗,体温恢复正常。次日在街道卫生所以青霉素等治疗3d,无明显效果,仍畏寒发热,多为每日一次,有时每日两次。11月17日诊断为“伤寒”,用阿米卡星等治疗3d。期间出现腹泻、黑便,3~4次/日,仍有不规则发热;曾出现2次短暂意识丧失,经对症处理后清醒,病情逐渐好转,1周内体温保持正常而出院。11月28日又出现畏寒、发热,并再次疑诊“伤寒复发”,体温波动在38℃~39℃,热型不规律;多次血液及骨髓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血常规见三系细胞均减少(具体数据不详),经对症治疗后复正常。但畏寒、发热症状仍未控制,并出现深红色尿。2000年7月至越南及缅甸山区等地经商,在当地滞留3个月,并常被蚊子叮咬,回国前曾感头痛、全身不适约一周,未就医。

    入院查体:体温 38℃,脉搏 76次/min,呼吸21次/min, 血压 105/75 mmHg。神志清,较软弱,轻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未见瘀点、瘀斑等;两侧腋下各触及一黄豆大小淋巴结,压痛明显。颈软,无抵抗。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率76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肋缘下未触及,脾肋缘下4cm,质地中等,有明显触痛。胸骨下端压痛明显;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下肢无浮肿。入院后初步诊断:发热原因待查:1.伤寒并发肠出血?2.恶性组织细胞病?3.疟疾?
, 百拇医药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3×109/L、RBC 2.83×1012/L、PLT 182×109/L,尿蛋白:0.25g/L,尿胆原203umol/L,尿胆红素50umol/L。肝功能:总胆红素 57umol/L(直接17 umol/L、间接 40umol/L),胆汁酸 3umol/L,A/G:3.2/2.1,ALT 9 U/L,AST 20U/L,。肾功能:BUN 3.6mmol/L,Cr 91umol/L。电解质正常。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上腹B超:肝右叶斜径193mm。脾脏厚59mm,长137mm。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

    患者发病前曾有疟区旅居史,同居室中一人也有类似疾病,并被确诊恶性疟疾,故入院当日即行血涂片、骨髓液(包括涂片、培养、骨髓像)及血培养等检查。在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红细胞内均找到恶性疟原虫裂殖体,骨髓涂片中数量较多,5-6个/HP。血涂片1-2个/HP,血涂片(薄片)中可看到恶性疟原虫腊肠样配子体。确诊为恶性疟疾,立即予以磷酸咯萘啶160mg,肌注,6h一次,共两次,观察72小时病人未再有畏寒、发热发作,复查血片见红内期原虫逐步消失。

    本例一直被误诊为伤寒长达2个月。分析原因主要有:①近年来内地疟疾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医生对该病重视不够,也缺乏经验;②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不注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甚至忽视流行病学资料对确诊的重要性;③本病例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少有寒战,或仅有畏寒,热型无规律,在病程中出现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很容易同伤寒、败血症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相混淆。有文报道在非洲工作期间,所见1/4疟疾病人症状特殊,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早期多不伴有发热,常见的依次有单纯头痛、胸痛、颈肩部疼痛、眼痛、耳痛、单纯性呕吐等,因而容易误诊,并建议在疟疾高发地区凡有以上症状,无论伴或不伴有发热,均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及时和多次检查疟原虫,可避免误诊,使病人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