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麻风
编号:10342203
麻风病可防可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日 科技日报
     提到麻风病,有不少人对这病不像感冒那样熟悉。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虽然目前麻风病的发病率相当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再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流行三千年之久。很久以来,麻风病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初估计有50多万病人,全世界70年代估计有1200—1500万病人,麻风病一直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80年代以来,全球已运用联合化疗的方法治愈麻风病人1000多万人,登记病人数由1985年的540万名,减少为1998年的82万余名。我国自解放以来已治愈患者38万余名,全国实现了以地区(市)为单位,把患病率控制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1万以下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95%以上的县(市)将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全国现症病人数已减少到5500名左右,流行程度和范围均大大减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麻风病是可防治的疾病。
, 百拇医药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疾病,麻风杆菌的生存能力较差,离开人体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存活数天;在60℃温度下,经一小时即丧失生存能力;抗煮沸性仅为1—8分钟;在夏季日光下直射2—3小时,就可完全丧失生存能力,至今体外人工培养尚未成功。人类是麻风菌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可以通过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主要是多菌型患者)的呼吸道和皮肤传染给他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触即发”的传染病,在与传染性麻风患者同等接触的情况下,只有极个别人发病。这是因为95%以上的健康人对麻风菌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是夫妻间的传染发病仅在3%—5%左右。与传染源长期密切接触的人,可能会增加传染的机会,而免疫力低下、贫困、营养不良、过度疲劳、不讲卫生、居住拥挤,皮肤有破损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发病。但是,即使是多菌型病人,只要接受联合化疗一周后,就可基本消除其传染性。所以,麻风病是一种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的疾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的管理范畴。

    由于麻风病的早期症状较轻微,常不易被患者所觉察,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症状,会给及早诊断带来一些困难。除临床检查外,皮肤切刮法涂片查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的确定。目前在现场工作的医务人员为便于治疗,通常将麻风病人分为两类:⑴少菌型:皮损数在5块以下及仅有一条神经损伤,且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⑵多菌型:凡皮损数超过5块,或有二条以上神经损伤或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麻风病诊断越早,越易治疗,且不流任何痕迹。贻误治疗,不仅会扩大传染,且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虽不致死,但会留有残疾等后遗症,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 百拇医药
    目前,麻风病发病人数虽日渐减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剧增,发病和就诊往往打破了流行地域的界限。椐历年综合医院漏诊的麻风病例分析,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皮肤病、神经疾患及其它各科疾病的各占1/3左右,应引起各科临床医师的重视,从而在应诊中提高对它的警觉性。发现患麻风病后,病人应及早接受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治愈麻风病,病防止和减少残疾发生。服用联合化疗药物后几天内可杀灭患者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菌,使其失去传染性,所以患者可在家中服药治疗,没必要像过去那样隔离治疗,还可以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病人应遵照医嘱,按时、规则、足量地服药治疗。此外,在治疗期间注意合理的饮食,有规律的作息,个人的清洁卫生、防止过劳、着凉和酗酒,避免妊娠和分娩等,这些对及早治愈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麻风病慢性病程中,随着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有时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过程,称之为麻风反应。这种过程常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和组织损害,以及永久性的残疾、畸形,应竭力加以避免。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要与医生保持联系,医务人员应教育病人认识麻风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就诊,得到合理的治疗和处理。大约有1/3—1/4的患者在治愈后留有局部感觉丧失或残疾、畸形,应注意预防残疾加重及防止再受伤害。患者应与皮防人员共同努力,定期进行眼、手、足的检查,加以自我保护,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和外伤,并寻求医疗处理。由于麻风病疫苗尚在研究之中,所以目前预防麻风病的策略仍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这就要加强对公众的麻风病健康教育,普及麻风病预防科学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对待麻风病和麻风病人,关心和支持麻防工作。在持之以恒的日常防治活动中,通过门诊、自报、他报及重点人群体检等,及时早期发现病人及隐匿病例,并普遍给予免费联合化疗,作到“使得每个村庄的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治疗。而无知和恐惧是无济于事的,歧视和偏见既使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也达不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百拇医药(朱本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