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47150
中药学(2004.02.23)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99期
     姜黄素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中提取到的一种植物多酚。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肾内科鲍华英等在既往研究中发现姜黄素具有减少肾毒血清肾炎大鼠尿蛋白的排泄,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肾小球内细胞增殖、肾组织炎细胞浸润,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阻止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的融合,延缓基底膜的增厚等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了姜黄素对肾毒血清肾炎肾组织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刊登在《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年第2卷第1期第30~32页。实验方法为: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对照组尾静脉及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模型组尾静脉注射肾毒血清0.5ml/d,连用2天,腹腔注射二甲亚砜0.5mg·kg-1·d-1;姜黄素组尾静脉注射肾毒血清0.5ml/d,连用2天,同时腹腔注射姜黄素50mg·kg-1·d-1。各组于第3、7、14、28天分别随机处死6只大鼠,部分肾组织福尔马林固定、石膏包埋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对照组大鼠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以及纤维连接蛋白染色弱阳性。模型组大鼠肾小球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沉积的范围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增多,与相应时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姜黄素组肾小球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沉积的范围也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扩大,然而Ⅳ型胶原较同期模型组比较染色范围却明显缩小(P<0.01),而纤维连接蛋白于7天后比模型组减少(P<0.01)。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姜黄素可以抑制肾炎组织内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积聚,并可能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
, http://www.100md.com
    川芎嗪联合氨基胍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临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早期中西药联合应用可取得较好疗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发生,增加粘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产生的作用。由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肾小球中的分布及其功能特点,人们开始重视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总生物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有报道称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满意。另有研究表明,氨基胍可阻断高血糖的病理损害,因而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黄焱等结合川芎秦和氨基胍的作用机制,提出用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设想。为了探讨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作用机理,他们观察了川芎嗪联合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实验选用体重200~220g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及实验组40只。用链脲佐菌素将实验组大鼠制成糖尿病模型鼠,继而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糖尿病模型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100ml·kg-1·d-1灌胃;糖尿病氨基胍治疗组每天给予氨基胍100mg·kg-1·d-1灌胃;糖尿病川芎嗪治疗组每天给予磷酸川芎嗪100mg·kg-1·d-1灌胃;川芎嗪+氨基胍治疗组每天给予磷酸川芎嗪、氨基胍各100mg·kg-1·d-1灌胃。分别于第12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肾皮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肾皮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强(+++),在肾小球上皮细胞尤为明显。糖尿病川芎嗪治疗组和糖尿病氨基胍治疗组大鼠肾皮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比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弱,但仍高于对照组。川芎嗪+氨基胍治疗组肾小球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基本正常,在肾小管内仍有较强的表达。这一结果表明,川芎嗪联合氨基胍治疗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过度表达,从而对糖尿病肾病发挥治疗作用。有关该研究的具体内容,详见《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年第2卷第1期39~41页。
, 百拇医药
    姜黄属中药抗氧化成分及其性能的实验研究取得进展

    姜黄、郁金和莪术均是中国的传统中药,同属姜黄属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姜黄色素和挥发油,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姜黄色素的混合物或其中的姜黄素-1,对姜黄属中其他活性成分尤其是姜黄素-2和姜黄素-3等成分的生物学活性的研究则有待深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呼吸科的李剑明医师等对上述3种姜黄属植物中色素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紫外吸收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对比,其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第30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具体实验方法:采用有机溶媒法提取、分离姜黄、郁金和莪术中的姜黄色素成分,然后用柱色谱法获取以上3种色素单体;用薄层层析法对各成分进行纯度鉴定,同时应用紫外光谱扫描分析色素成分的紫外吸收特点。实验结果如下:1.姜黄色素是3种姜黄属中药——姜黄、郁金和莪术的共有成分,以姜黄含量为最高;2.乙醚脱脂效果明显优于石油醚,而乙醇沉淀法则可以进一步除去醇提物中的非色素成分;3.柱色谱法可获取纯度很高的多种色素单体。4.3种姜黄色素单体的紫外吸收图谱基本相同,其特征性吸收峰均位于420~425nm处。
, http://www.100md.com
    李剑明医师等以上的实验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姜黄属中药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姜黄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紫外吸收特点。其实验结果表明:1.有机溶媒法与柱色谱法相结合是提取姜黄抗氧化成分-色素及其单体成分的有效方法;2.3种主要色素成分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特点。据此,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了理论基础。B20

    中医药防治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

    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展以来,由于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RS)问题,严重影响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成为当今冠心病介入治疗学上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据统计,再狭窄率约为30%~50%。当前普遍认为新生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发生机制,新近研究表明血管重构在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医科的蔡辉医师等主要围绕现代医学防治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概况以及中医药防治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做一综述,其全文刊于《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第30期中。
, 百拇医药
    蔡辉医师等在该文中,介绍了现代医学防治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概况;阐述了中医中药防治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并对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蔡辉医师等谈到,当前,普遍认为新生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发生机制,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左旋精氨酸、壳多糖、卡托普利、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是西医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措施。蔡辉医师等又谈到,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是可行的,研究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走主要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2.走主要针对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3.走同时针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4.走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路;5.走有效部位群和有效成分或单体的路;6.走针灸与缺血预适应结合的路,等等。蔡辉医师等同时指出,任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高新技术,从中药方剂中将其药效部分、药效成分加以提取、分离、鉴定,并做成相应的现代剂型,实现从中药复方到复方中药的过程均是研究方向。

    最后,蔡辉医师等认为,在中医中药领域寻找治疗再狭窄的有效药物,并从抑制内膜增生和逆转血管重构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是一项很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开拓性工作。如果在给药途径方面,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全身用药与透皮吸收相结合,血管内局部给药与血管外局部给药相结合,并在未来变化发展的新的医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远的将来在中医中药治疗再狭窄研究方面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