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59685
研究患者就医心态 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10期
    

    医患沟通是医者和患者双方在医师主导下的互动过程。医师要在医患沟通中发挥主导作用,除了对沟通的科学理论及运用艺术的了解和掌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医者要对患者特别是患者就医时的心理和心态有比较切实的研究和把握。

    研究患者心理、心态,首要的是在医者的观念中要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每一个人都有两方面的属性,即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之相对应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两种医学模式应当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我国医学传统中更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

    人成为患者后,其社会角色有哪些特点呢?作为自然人,病人感受到疾病的折磨和痛苦的煎熬,失去了健康和快乐;作为社会人,他们又失去了(或暂时地失去了)原来社会角色带给他们曾经拥有的东西。如家庭中的亲情关怀、家长的尊严、作为子女可能获得的宠爱等。在社会工作上,病人失去了原有职位的尊严、社会资源(社会尊敬、经济收入),还会失去自己从事某种社会劳动、社会职务而感受到的自己有能力、有本事、有贡献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尊、自豪和愉悦的心境。这几方面的失落,会极大地引发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过程。因而,作为医者首先要认识病人这个社会角色的特征。
, 百拇医药
    患者就医时的心理会因人、因事而异,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表现。但其中也有共性部分。掌握这些规律性的特征,面对患者时,医者便可以灵活运用医患沟通艺术而游刃有余。

    患者的第一个普遍共有的心态是,就医时,有“讳疾忌医”的现象。本来患者受疾病折磨会有强烈向医师诉说的愿望,为什么又有“讳疾忌医”的倾向呢?因为病人患病后原有角色、权利丧失,这时会有惆怅感。“生病”就是不健康,就不能去上班,无法再行使某种权力。因此患病后就“硬撑”着,以致延误了有利的治疗时机。有的虽然在接受治疗,却不愿意承认已发生的事实,总认为 “生病”是不光彩的事,哪怕这种病并没有患者本人的任何过错。医师遇到这些“讳疾”的患者,要理解他们,不要指责和批评,甚至说出“早干什么去了?”而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病因、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后的预期等,使他们对待疾病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患者较为普遍的第二个心态就是对疾病的恐惧、焦虑而引发的急躁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除了与疾病带来的生理上的不适和痛苦有关外,还可能源于常被医师忽视的、而被患者认为很重的社会压力——不能上班、不能履行社会及家庭义务所产生的负疚感。对此医者应表示同情、关怀与安慰。
, 百拇医药
    另外,患者在有病时易产生急躁心理,并把医疗作为一般的消费行为,总认为就医如同购物,“我给你钱,你就该立竿见影地治好病”。这种心理虽然是不符合医学规律的,但这需要医师耐心地从医学科学的原理、药理学的原理方面加以说明。

    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的第三种心态是易产生愤怒情绪。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排长队挂号、长时间候诊、交通不便 、气候影响、经济压力、无助、社会歧视等。而难于确诊、治疗的疾病或已有明确诊断却难以治愈的疾病,常使患者因产生无望的情绪而生怒。如果医师对上述诸因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在接诊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释、说明或鼓励,以化解病人暂时的愤怒,应可能形成医患矛盾。

    医患沟通既然是医患双方在医者主导下进行的,医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解自己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地、不失时机地与患者沟通。, http://www.100md.com(首都师范大学 陈文叔 医患沟通是医者和患者双方在医师主导下的互动过程。医师要在医患沟通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