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信息
编号:10367132
正确看待中医的实验研究 ——访西苑医院心血管实验室副主任殷惠军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15期
     人物链接

    殷惠军 男, 1971年生,1994年7月毕业于宁夏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基础理论硕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实验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收集3篇,主编著作1部,参加编写4部。曾参加国家863项目、省自然基金等课题研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现主持并参加三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及一项吴阶平医学基金。

    多年来,中医的科研实验存在很多争议,一些中医界人士认为中医实验脱离了中医基本理论,除了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外,并无多大作用。到底怎样看待中医实验,怎样真正把握中医科研实验思路,真正起到为临床服务的作用呢?相信读者在殷惠军与记者的对话中,会有新的感受。
, 百拇医药
    记者:有人认为,中医的实验已经脱离了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甚至认为中医作实验没有必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殷惠军:尽管现在中医科研实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者说我们对中医实验还有很多困惑,但是,中医要发展,必须很好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中医药理论是以我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而建立起来的,它与以客观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加之中药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现代科技手段目前难以彻底说明某些中医基础理论原理、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中药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

    我们不能总是空谈中药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多么有效,还是应该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证据,尽量把中药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一些。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科研实验不仅不可或缺,而且亟待加强。

    记者:您刚才提到中医实验研究有很多困惑,那么这些困惑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 百拇医药
    殷惠军:近50年来,应该说中医实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对一些中医症状体征等“软指标”缺乏准确及操作性强的定量分级;二是客观化指标的特异性较低;三是以单一客观指标的变化判断证的发生。证作为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往往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改变,企图将其归结为某一种物质实体是不符合实际的。四是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的相互割裂:总结既往研究资料,发现一些证侯发生时,异常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不下数十种,某些指标可重复性差,而指标正常又并不能排除该证。研究所得只是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尚不足以指导中医临床辩辨证。如何从这些纷杂的指标中找出其中可能的规律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的是原形起作用,有的是药物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相互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新的成分,还有一些药口服后经过体内循环和肝脏的修饰后发生作用的,即使是单味中药,其成分也成百上千种,因此对它这种物质基础的寻找是很困难的。正因为这种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的差异性,造成中医药机制研究的很多困惑。
, 百拇医药
    但是,作为我们中医科研人员,应该热爱中医事业,既要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能够去探讨,去挖掘,也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有客观、科学的态度,顺应学科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

    记者:您认为中医科研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哪方面?

    殷惠军: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在证候的研究上,应采取多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方式来认识其本质;中药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的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够深入,还有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还很薄弱。

    总之,中医科研实验的重点应该是将传统中医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 百拇医药
    记者:采取什么样的思路、手段来从多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变化来认识证候的本质?

    殷惠军: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证侯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人们已认识到,单纯奉行分析还原论,寻找证的单一“金指标”是不现实的。应从中医理论出发,立足于临床实验,将整体论与分析论、微观与宏观紧密结合,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群,可以说基因组学为我们重新全面认识证候实质提供了可能的突破口。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要想充分掌握它的生物学特点,从本质上去认识它,单凭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个或几个因子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从全局分析和解释它的实质。而基因的功能并不独立,一个基因的上调或下调往往会影响上下游几个基因的表达状态,从而进一步引起和这几个基因相关的更多基因的表达模式的改变。基因之间的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组成了一张交错复杂的立体关系网。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方法具有极大相似性。证候,作为疾病发生发展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可看作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在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基因表达随时空变化而有选择性差异的结果。所以要全面认识证候实质,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学应该是一个可能的途径。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在活血化瘀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推广很快,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殷惠军:又回到刚开头的话题,如果没有中医实验研究,应该说就没有今天活血化瘀方面的这么多研究成果。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流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相继开发了一系列的中药,人们从中也很受益。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紧紧把握了现代科学研究前沿,二是充分突出了中医中药优势。今年血瘀证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很好地证明。

    活血化瘀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快推广正是基于这方面的研究平台,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正是陈可冀院士等众多专家系统科研实验的结果。, http://www.100md.com(常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