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369425
被放大了的痒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26日 南方都市报
     “痒”又流行了。从“七年之痒”开始,每年、每月都有了“痒”的理由,痒的频率甚至以日来讲。甚至有个朋友,谈恋爱正在兴头上,有一天掐指算算,原来也有四个月之“痒”了,忽然生出无限感慨来,原来已经痒了,那么漫漫前路还有什么盼头呢?如此这般,“痒”居然成为流行病。

    《七年之痒》是梦露主演的一部讲述婚外情感的电影《SEVEN YEAR ITCH》的中文译名,即使不算是个舶来的新词,也是在电影之后才广为流传的俗语。“痒”的语意是一种皮肤或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想挠的感觉,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病态,《释名》就把“痒”归于“释疾病”,所以“痒”从“疒”。

    古人说,痛可忍,痒不可忍,可见“七年之痒”中的“痒”对婚姻的描述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总之痒是一种不痛不快,不清不楚的情感灰色地带。中国早就有痒这个词,用来形容婚姻状态,是翻译的神来之笔,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在爱与不爱之间,有一种态度叫做痒,大家恍然大悟。至于是七年还是几年,各说各话,甚至有专家在精心计算,结婚几年,心理和生理会到达一种“极痒”的状态,以此作为影片名进入汉语词汇库的佐证。

    在梦露的电影之后,“七年之痒”继续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永恒主题,自然也是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七年也好,五年也好,三年也好,原来自己的婚姻的一种困顿状态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家纷纷逃离围城,或者稍有不适就会给自己的感情冠上某年之痒的大帽子,“痒”成为一种被放大的情感,正不断蚕食着情感的地旁,中间地带在不断扩大,爱和不爱成为一种非常规的情感,从一年之痒到十年之痒,说婚姻是围城,我们似乎只有在进城和出城之时才能够描述自己的感触,其他时间都用“痒”一言以蔽之了。

    中国语言历来有模糊之美,但对痒的态度却是鲜明的,痒从“疒”,可见有痒的感觉就不可掉以轻心,而亚健康的状态不要动辄以痒做逃避的借口。家庭生活是一门含混的艺术,处处需要无原则的妥协,当一种情感被无原则地放大,有时候就仿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疲倦作为放任的借口,有时候不是生活令我们疲倦,而是我们自己令自己疲倦,审美疲劳不是被审美的对象疲劳了,而是我们的审美出现了问题。

    “七年之痒”已经从情感领域无限扩展,读书、工作、社交,处处受“痒”的困扰,我们越来越会娇纵自己了,我们用放大镜看待自己的不适,而忘记升华生活之美,当激清不再,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平淡的生活也可以让人如坐春风,与其期待生活花样翻新,不如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更多感觉生活的心。 □张丹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