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369075
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19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要发生于中年妇女(女性占90%以上)。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瘙痒、黄疸,皮肤瘙痒往往早于黄疸出现,可能与胆汁酸刺激皮肤末梢神经有关。同时伴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色素沉着、右上腹痛等,以及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如腹水、全身浮肿、食道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酞酶显著增高达正常上限5倍以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增高,胆汁酸增高,胆红素早期正常而晚期进行性上升(提示予后不好),免疫球蛋白IgM升高,抗线粒体抗体特别是M2亚型抗体升高最具诊断价值。肝组织活检显示肝内小胆管损伤和炎症,影像学检查胆道系统无阻塞。我们最近诊治了1例多次误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

    患者高某某,女,56岁。2004年1月28日入院。患者三年前出现乏力,消瘦,皮肤瘙痒,皮肤苔藓样变,当时查血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脾大,IgM升高,在外院诊断为“IgM血症”,皮肤瘙痒诊断为“神经性皮炎”。近三年乏力、纳差逐渐加重,入院前半月双下肢浮肿,由双足渐及腰部,目睛黄染,腹胀,乏力,纳差,恶心,二便正常,睡眠正常。低热,体温37.5℃左右。查体:Bp120/75mmHg,神清,精神可,胸部见一蜘蛛痣,肝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巩膜黄染,皮肤黏膜未见黄染,但有色素沉着,苔癣样变及搔抓痕,浅表淋巴结不大,甲状腺不大,两肺(-),心界不大,心率87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质中等无触痛,肝脾无叩痛,腹水征(+),下肢浮肿连及腰骶。舌质淡红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辅助检查: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血常规:WBC2.9×109/L,HB75g/L,PLT94×109/L。免疫生化检查:IgG23.6g/L,IgM19.2g/L,RF(+),直接胆红素19μmol/L,总胆红素31.6μmol/L,胆汁酸21.3μmol/L,谷丙转氨酶44μ/L,谷氨酰转酞酶307μ/L,碱性磷酸酶161μ/L,白蛋白25.8g/L,谷草转氨酶64μ/L。乙肝全套检查(-),抗丙肝抗体(-),凝血酶原时间15.1秒,凝血酶原活动度73%。B超:肝脏弥漫性病变,脾大,胆囊炎,胆囊结石。腹部核磁共振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胆囊炎,胆结石。上消化道造影:食管中度静脉曲胀。血沉:121mm/h。
, 百拇医药
    根据该患者有肝内淤胆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检查有肝内淤胆的特征,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无胆道系统阻塞,故可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为肝功能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脾大、腹水、食道静脉曲胀、低蛋白血症、胆囊炎、胆结石。中医诊断为水肿(脾肾俱虚,水湿停滞)、黄疸(肝胆郁滞,气血痰湿阻滞)。

    本病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自身免疫性肝炎:抗核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阳性,以肝功损害而不是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而该患者肝功损害较轻,肝内淤胆较重,抗平滑肌抗体(-);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男性为主,影像学检查可见大胆管炎性狭窄,该患者检查核磁共振检查除外了本病;3.淤胆性药物性肝病,病人有服药病史,但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抗体阴性,此与该患者不符;故可鉴别。

    本病的西医治疗关键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减轻淤积胆汁的毒性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常用药物是熊去氧胆酸,根据情况可配合消胆胺、强的松、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秋水仙碱、纳络酮等加强治疗。我们因考虑到西药有可能引发的副作用而未用这些药物,仅保肝对症治疗,主要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治以健脾补肾,利水渗湿,兼理气活血。处方:党参20g,茯苓30g,炒白术20g,炙甘草10g,炒山药30g,杜仲15g,桑寄生15g,山萸肉30g,猪苓30g,泽泻20g,木瓜10g,大腹皮10g,丹参30g,三七粉3g。同时配合皮科外用冰黄散止痒。西药予多种维生素、肌苷保肝,并予小剂量利尿剂、升白安、利血生、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等对症治疗。一周后水肿、乏力、腹胀减轻,皮肤瘙痒消失,纳食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茵陈30g、虎杖30g、郁金20g。连服2周,诸症消失,体检巩膜黄染消失,腹水及下肢浮肿消失,直接胆红素降至13.8μmol/L,总胆红素降至22.1μmol/L,胆汁酸降至14.7μmol/L,血常规、白蛋白等恢复正常。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脏腑虚弱,尤以脾肾虚为主。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肾气不足则气化不利,水湿不能从膀胱排出,水湿停聚体内,故见下肢浮肿,腹水;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故见贫血、乏力;水湿停滞中焦,中焦气机不利,肝胆疏泄不畅,胆气上泛,故见目睛黄染;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故恶心、纳差、腹胀。舌淡红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为脾肾虚弱,水湿内停,兼有气滞血瘀之象。纵观舌脉及证候表现,本病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肾胃等多个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脾肾气虚,标实为气滞、血瘀、湿阻。治疗应标本兼治,治以健脾补肾,化湿利水,并理气活血、疏利肝胆。方中党参、茯苓、炒白术、炒山药为君药,健脾益肾,补气化湿;杜仲、桑寄生、山萸肉、猪苓、泽泻为臣药,辅助君药以补肾健脾,利水渗湿;佐以木瓜、大腹皮、郁金、丹参、三七粉、茵陈、虎杖理气活血、疏肝利胆;炙甘草为使药,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共达健脾补肾、利水渗湿、理气活血之功,使本病诸症消失,各项指标正常。(王 星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