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369829
从气血论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1期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一般病程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发病至少三个月。严重时可继发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

    长期临床研究中发现,慢支患者广泛存在着肺防御功能低下和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在实验研究中证实,慢支动物模型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的同时存在着显著的“血瘀”病理改变,因此建议“慢支当从气血论治”。慢支的病机特点是非虚即滞,“肺主气”,“肺朝百脉”,“气为血帅”,肺气虚或肺气壅滞皆致“血瘀”,实验研究表明“血瘀”是必然病理结果,所以临床应从微观病理变化着眼,不必拘泥于有无血瘀症状表现,活血化瘀应与止咳化痰平喘贯穿于慢支治疗的始终。

    分析慢支反复发作的病理过程和临床上老年人患病居多的发病特点,慢支总体来讲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病在气虚,多表现在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虚衰;标实是病在寒热痰湿及血之瘀积。气虚脏腑功能减退为病本,寒热痰湿血瘀之积乃标急之因。临床慢支迁延期和缓解期多呈本虚挟实而缓,急性发作期多呈标实而急。因此,慢支论治抓住标本缓急是关键,遣方用药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本兼顾,方可获效。
, 百拇医药
    针对气虚血瘀痰阻为慢支主要病机,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咯痰,喘促日久,面色淡白或晦滞,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象沉涩。研制咳喘宁方,该方由炙麻黄6g、炒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10g、百部10g、地龙10g、炙黄芪15g、太子参15g、桃仁10g、丹参15g、淫羊藿15g等药组成。方中炙麻黄降肺中逆气,与杏仁相合,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要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麻黄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尤著。杏仁含苦杏仁甙,止咳平喘效佳。紫菀与款冬花均可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款冬花功擅止咳,故二药常相合使用。五味子可敛肺滋阴,多用于久咳虚喘者。百部润肺降逆止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地龙咸寒入肺,通经活络,止咳平喘。炙黄芪、太子参补益肺气,养阴生津,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复肺脏宣肃之功。桃仁活血化瘀,可祛肺络瘀血,止咳平喘。丹参功擅祛瘀活血,可以增进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气体弥散,改善血液循环和肺的宣肃功能,使痰液更易排出。淫羊藿补肾纳气,以利肺气之肃降,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临证之时根据个体差异,证候不同,辨寒热痰湿之别,标本缓急孰之轻重,在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基础上,兼施清热、散寒、祛痰、理气之品,标本兼顾,各有侧重。
, 百拇医药
    若汗出恶风,易于感冒,肺气虚甚者,应重用太子参30g、炙黄芪30g,酌加炒白术15g,健脾补气,少佐防风6g走表,共助黄芪固表之功。

    若纳呆食少,大便溏稀或泻,脾气虚甚者,酌加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炒扁豆10g、炒苡仁10g,以加强健脾渗湿止泻之力。

    若喘息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气虚甚者,酌加蛤蚧6g、胡桃肉15g、紫石英10g、沉香3g,增强补肾纳气平喘之效。

    若痰液清稀多泡沫,畏寒,寒痰较重者,酌加干姜10g、细辛3g、白芥子10g,温肺化痰。

    若痰多黄稠,咳吐不爽,痰热较重者,酌加黄芩10g、浙贝母10g、知母12g、重用鱼腥草30g,清热化痰;便干者,加葶苈子10g、大黄10g,辛开苦泄通便,有助于肃肺平喘。

    若胸满闷窒,痰多色白,苔白厚腻,痰湿偏盛者,酌加苍术10g、清半夏10g、茯苓15g,燥湿化痰,加炒苏子10g、白芥子6g、冬瓜子10g,化痰降气平喘。
, http://www.100md.com
    若痰少或挟有血丝,舌红少苔,气阴两伤者,加沙参15g、麦冬15g、百合10g、玉竹10g,滋养肺阴。

    若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血瘀之征明显者,酌加赤芍15g,重用虎杖30g,以增强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之力。

    近年来运用本方开展的慢支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可显著改善慢支动物模型免疫功能低下和肺局部“血瘀”的病理改变;能有效改善慢支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显著提高慢支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显著降低慢支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对慢支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对124例慢支迁延期患者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控显率可达87.9%。

    典型病例

    冯某,男,56岁,已婚。1998年11月2日初诊。咳剧伴气喘7年余,近10天来加重。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历冬寒即发。近10天来又因寒而作,咳嗽较剧,气喘,动则尤甚,气不得续,胸满短气,痰白易咯,晨起量多,伴腰膝酸软,体倦乏力。二便正常。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缓。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多。血象分析:WBC11.2×109/L,N73%,L27%。血清免疫球蛋白IgA1.62g/L,IgG11.21g/L,IgM1.03g/L。血流变检查:全血高切粘度5.93mpa·s,全血低切粘度12.49mpa·s,血浆粘度2.43mpa·s,红细胞压积53.11%。全血还原高切粘度10.06mpa·s,全血还原低切粘度27.41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71。
, 百拇医药
    该患者咳喘日久,肺肾两虚,肺失宣肃,肾不纳气。气机失调,逆而向上,故见咳喘,动则更甚;肺不布津,聚为痰浊,故见咳痰色白量多。腰膝酸软、体倦乏力,为肾虚体衰之象;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缓,系痰瘀内阻之征。西医诊断为“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虚喘,肺肾气虚兼夹痰瘀。治以补肺益肾,化痰祛瘀,止咳平喘。处方:咳喘宁胶囊5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并嘱患者慎避风寒,忌食生冷酸咸。

    1998年11月16日二诊:药后咳减喘轻,夜卧已安,咳痰减少。舌暗淡,苔白微腻,脉沉缓。上方继服。

    1998年12月28日复诊:咳嗽已止,喘息渐平。晨起咳吐少量白痰,腰膝已无明显不适感。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略淡暗,苔白,脉缓。复查各项指标:血象分析:WBC8.7×109/L,N68%,L32%。血清免疫球蛋白IgA1.71g/L,IgG13.72/L,IgM1.87g/L。血流变检查:全血高切粘度4.24mpa·s,全血低切粘度9.83mpa·s,血浆粘度1.67mpa·s,红细胞压积47.38%。全血还原高切粘度8.67mpa·s,全血还原低切粘度22.78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54。

    经服咳喘宁胶囊两月余,诸症悉平。两年后随访未复发,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杨牧祥教授简介

    杨牧祥,男,64岁,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出版医学著作4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8项。,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