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373952
壮族医药喜开姊妹花--《中国壮药学》前言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3期
     壮族医药,源远流长。壮医是壮族先民运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广大民众防病治病的历史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出版的《中国壮医学》引起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丰富了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宝库。壮药是根据壮医传统理论和经验使用的具有传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天然药物。具有2500年以上历史的壮医药,经过近20年的发掘整理,已知的壮药资源达2000多种,常用的也有500多种。加强对壮医药资源的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将成为广西中药产业开发的优势产业。《中国壮药学》的问世,无疑又为民族医药奇芭添异彩。

    医药卫生的起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疾病、创伤、饥饿等作斗争的必然结果。在古代饥不择食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因误食某些野果、野菜发生呕吐、中毒;或者有些野果吃了反而能使某些病痛减轻。壮族先民在经历了反复验证之后,逐渐掌握了一些能治病的植物,从而促进了原始壮药的萌芽。先秦时期的一些古籍记载,印证了壮族先民早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严格地说,壮医壮药的记载始于汉代,尔后历代才有所增加。隋朝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岭南俚人的五种毒药: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以及中毒的诊断方法。随着壮医对痧、瘴、蛊、毒、风、湿等病症认识的深入,在这方面积累的壮药治疗经验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步掌握了壮药的一些应用规律。
, 百拇医药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壮族医药,最突出的是壮族人民对名贵壮药——田七的开发和应用,还收载了许多壮族地区特产及多产药物,充分反映了当时壮医药的发展水平和壮药的开发利用情况。壮族地区的州、府、县志也大都有专章记载地产药材,民国时期编修的地方志和有关文献,收载了以前未记或少记的壮乡特产或多产药材。据近年调查,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有关壮医药的手抄本,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壮族聚居的靖西、忻城、贵县等地还自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壮乡药市。在药市上摆摊交流出售的壮药生药达数百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成立的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和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设有药科专业班和药物种植场、制药生产合作社,对部分中药、壮药进行剂型改革的尝试,提炼成为流膏、水液、粉末、植物结晶体等多种成品。综观壮医药发展的历史,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壮族历史上未能形成本民族的统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壮药应用经验的总结,但壮族先民反复的防病治病实践,也还是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和壮汉文化的交流中,有大量关于壮医药的真实资料,以汉文形式记载于各种文献之中,有的则以文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壮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轨迹,为壮医药的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和现代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 百拇医药
    《中国壮药学》遵循《中国壮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壮族地区的习俗,按章、节编辑,收录常用壮药500种,配以彩色图谱,共有15章,计120万字。其中前三章着重介绍壮药学的历史渊源、发展概况、基本规律,壮药基本理论包括命名原则、鉴定、性味、功用、采集、加工、炮制、配伍、禁忌,壮药研究的发展则分析当前研究开发壮药的有利因素和困难,对开发壮药和壮药制剂进行探讨。第四章开始分类介绍壮药,注意采用壮族地区通俗的壮、汉文药名和别名,反复请民族医药专家座谈、现场口译和壮汉药名对照,修订各种壮药分类、来源、分布、动植物形态、性能主治、临床应用和现代化研究。同时考虑了应用汉文笔划、拉丁文检索,专科用药可能出现与其他类药重复的则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使用。

    《中国壮药学》可望对于培养民族医药技术人才,指导民族医药人员的临床实践和对民族药的合理种植、采集和应用,开展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研究,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为保护和合理开发丰富的民族药物资源,抢救和继承民族医药技术,缓解民族医和药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对民族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民族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人们对民族医药的需求量会不断加大。我们应当既搞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又重视民族医药队伍建设,培养民族医药的一代名医。使民族医药更好地为各族人民的健康服务。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全世界人口超过千万的六十多个民族之一。回顾历史,我们深深地为壮医药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为壮医药的进步和发展衷心祝愿:古老的壮医药,经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必将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百拇医药(黄汉儒 梁启成)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