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药用植物栽培 > 种植各论
编号:10371050
猪苓栽培技术
http://www.100md.com 云南农业科技网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别名野猪苓、猪屎苓、鸡屎苓。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以菌核入药。有利水、渗湿等作用,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自古以来猪苓都靠采挖野生供药用,由于自然资源少,药用量增大,故供求矛盾日趋突出。近年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

    (一)形态特征 猪苓菌核生于地下,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成姜状。表面灰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质轻、略带弹性。子实体从地下菌核生出,菌柄呈多次分枝,每枝顶端有一伞状或漏斗状肉质菌盖,直径1-4厘米,中央呈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且常常内卷,俗称“千层蘑菇”、“猪苓花”。菌肉薄、白色,为孔状菌,孢子卵圆形,光滑,成熟时由菌盖下面孔中弹出。子实体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39厘米,高37厘米,有小菌盖l000多个,小者直径1.6厘米,高2.3厘米,单耳状,其大小与地下的菌核大小无关。
, http://www.100md.com
    (二)生物学特性

    1.生长与发育

    (1)猪苓生长发育与蜜环菌的关系 1954年川村清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猪苓的菌核中有密环菌菌丝的侵入。

    (2)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 从猪苓菌核体上萌发的新苓,最初为白色毛点,以手触摸极易脱落,l个菌核上有这样的毛点40余个,随毛点的不断长大变厚,相近的白点汇聚在一起时,逐步形成白毛菌核。在一个生长期内最大者可达18厘米3,多为7厘米3 左右。新生苓仅占总穴数的15.7%,从重量来看,新苓占母苓总重的1.8%,由此可见,野生猪苓的繁殖能力是很低的。 猪苓的菌核,外观可分为深褐、灰黄、洁白三种颜色,习惯性为黑苓、灰苓、白苓。一般认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当年新生苓。菌核的颜色只能作为鉴定猪苓生长年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
, 百拇医药
    2.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地形地势 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云南省的点苍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认为与当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气候影响有关。各地条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异,一般东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 猪苓主要生于林下树根周围,常见树种有柞、桦、槭、橼、榆、杨、柳、枫、女贞子等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内,以次生林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质土层、黄土层或砂壤土层中,均有猪苓生长,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层中,生长猪苓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称猪屎苓;土质瘠薄,结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饼状,称鸡屎苓。同一窝中猪屎苓分布在下层,鸡屎苓分布在上层。

    (4)温度 猪苓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陕西汉中地区,地下5厘米处的地温在8-9℃时开始生长,平均地温在12℃左右时新苓已经增大,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萌发最多,增长最快。22-25℃时,形成子实体,进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当地下5厘米处,温度降至8℃以下时,则进入冬眠期。
, http://www.100md.com
    (5)水分 猪苓对水分需求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适于猪苓生长。

    (三)栽培技术 猪苓的栽培方法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培与活动菌材伴栽,这两种方法较好,接菌率高,春栽当年即可生长新苓。

    1.培养菌材与菌床

    (1)培养菌枝 选直径1-2厘米的阔叶树枝条,或砍菌材时砍下的枝条用来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养,但以3-8月份为好。北方地区应在4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南方气温高,在3月下旬至5月开始培育。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斜砍成7-10厘米小段。然后将树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钟,以便有利于密环菌生长。挖30厘米深、60厘米见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铺1层薄树叶,然后摆放2层树枝,覆盖1层薄腐殖上(以盖严树枝为准)。采挖野生密环菌索,或选无杂菌污染已培养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种,摆在树枝上,覆土后在菌种上再摆2层树枝,用同法培养6-7层,最后覆土6-10厘米,并覆1层树叶保湿。大约需培养40天。
, 百拇医药
    (2)培养菌材及菌床 一般阔叶树都可用来培养密环菌,但以木质坚实的壳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栎、板栗、栓皮枥等树种。选择直径5-10厘米的树干,锯成40-60厘米长的树棒,在树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鱼鳞口,砍透树皮到木质部。

    培养菌材:挖坑深50-60厘米,大小以培养菌材数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树棒为宜。底铺1层树叶,平摆树棒1层,两根树棒间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摆放4-5层,顶上覆土10厘米厚。

    培养菌床:一般在6-8月培养菌床,挖深30厘米、长宽各60厘米的坑,坑底光铺1层薄树叶,摆新鲜木材3-5根,棒间放菌枝2-3段,盖1层薄沙土,如法培养上层,穴不宜过大,每穴5-10根菌株为宜,然后盖土10厘米。

    2.选种 栽培猪苓用菌核作种,以灰褐色、压有弹性,断面菌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白薯栽后腐烂,不能作种,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种。
, http://www.100md.com
    3.栽培时间 可在封冻前或经年初春解冻后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边长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后铺1层树叶,放入3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隔2-3厘米,将作种菌核放在菌材之间密环菌旺盛的地方,用树叶填满菌材间空隙,依法摆放土层,再盖1层树叶,上面覆土10厘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时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取出上层菌棒、下层菌材不动,在材间接入菌核后,用树叶填满材间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层,覆土10厘米。

    (四)采收加工 栽培后第三、四年秋季收获,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选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色黑变硬的老核,应除去泥沙,晒干入药。,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菌藻类 > 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