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编号:10374322
西汉医家淳于意《诊籍》考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7期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公,故史称“仓公”或“太仓公”。他出身寒微,但喜医爱药,先后拜当时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深得真传。临床诊病,可决嫌疑、定可治、断死生,因而名噪一时,直做到帝王侍医。汉文帝13年,因不愿事权贵,为人构陷,幸被幼女缇萦智救才获免死罪。此后数年,文帝下诏召问其学医始末及平日诊病医事,意便述其《诊籍》25案,这是祖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临床病案。后司马迁《史记》中为仓公立传时又将病案咸悉收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早期诊疗疾病资料。玩味其诊法、辨证、立论、治法、用药等颇多出新,对研究《内经》,启迪后世,探讨医史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笔者试析于此,祈同道指正。

    一、重脉诊,更不忘四诊合参,其诊法多有发挥

    《诊籍》25案,单从简约的文字看,每案几乎均有“臣意切(诊)其脉”之类的语句在前,依此展开论病议理,足见其重视脉诊。仓公诊脉不仅辨五脏寒热虚实,病在气在血,在经在络,而且开创性地提出了辨“少阳之界”,辨脉清浊(与《内经》不同)等。尤其是仓公辨脉造诣极高,到了预言疾病生死的神奇程度。如“病疽”案(1,原案序号,下同),仓公据脉断其“后五日当痈肿,后八日呕脓死”;“消瘅”案(6),仓公断其“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均如其言。在诊一名郎中令的病时(6),众人皆以为是“瘀血冲心”,主张用针刺治疗,但仓公切脉后认为病在气而不在血,用药治愈。
, http://www.100md.com
    尽管仓公重脉诊,但不忘四诊合参;《诊籍》中有两例“迥风”’病案(8、20),二者症状、病名、脉象均相同,但仓公却把脉象与四时、形神互参,诊断一逆一顺,最后果然是一死一生的不同结果。“破石病肺伤”案(21)中,仓公色脉合参,确定病人“不治”,又结合天时及“天人相应”理论,进一步确定“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尤其在“病中热”案(22)中,患者内行,对仓公的诊断质疑,仓公明确提出了四诊合参的理论,认为诊病不能仅凭一脉,而要“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以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

    仓公望诊的技艺也非常高,尤精于望面色。《诊籍》中有两例女子伤脾案(12、15),在患者均身无所苦的情况下,仓公仅凭面色即准确判断二人均已重病在身,且发病有日,病死有期。更绝的是“病腰脊痛”案(17),仓公望见患者面有“瘀”色,不仅根据病色区域而知病状,而且更提出了瘀色随时间延长会移位的新观点,这与现今“瘀斑固定不移”的公论相悖,值得研究。

    此外,仓公在诊法上还使用了“诊尺”方法,通过切按病人双前臂内侧肌肤,并结合望毛发诊断一女子患“蛲瘕”病,即得了虫积(19)。
, 百拇医药
    二、承先启后,继承丰富了《内经》等医籍理论,对后世多有启发

    仓公继承了其前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以及《药论》、《石神》等理论,这从其多处医论中一目了然。特别是某些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都与《内经》相合。如消瘅病案(6),仓公认为病得之“盛怒以接内”,与《灵枢·五变》所论消渴的病机完全一致;“病痹”案(23)中“痹”的概念与《素问·痹论论》之肺痹相吻合;“病沓风”(24)中“沓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素问·风论》、《素问·病能论》中“酒风”、“漏风”饮酒中风的病因等等。在“病遗积瘕案”(9)中有云:“三阴俱搏者,如法;……”而如何法呢?原来,《素问·阴阳别论》就有“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及“二阴俱搏”等经文,这说明两者所处年代相近,《内经》中某些章节的形成时间更早,而且当时《内经》已被认可为定法,这对判断成书时间漫长的《内经》中某些章节的成书时间有重要意义。此外,医论中还提及了扁鹊等先贤或医籍的言论,如“病中热”(22)案,在听了病人引用扁鹊的话后,仓公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等。
, 百拇医药
    虽有继承,更有发展。“病热病气”案(4)中论及“阴阳交”,在《素问·评热病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均有记载,但二者分别指病名和脉象,而仓公却对两者兼而有论。“病风厥”(9)、“病热厥”(11)两案,《内经》中均有病名,但前者补充了风厥的病机和脉象,为《内经》风厥提供了最早的病案实例,而后者所论的热厥病机则与《内经》完全一致。

    仓公的许多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如“病中热”(22)案是“阳疾处内,阴形应外”出现的热症,即典型的(内)真热(外)假寒证,虽未出治法,但后来的《伤寒论》秉承于此,对真假寒热证进行了补充。另外,《伤寒论》命名处方的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也与仓公命名苦参汤一脉相承。再如,仓公论“疝”有两义,一指剧烈腹痛或伴大小便不利,如“病气疝”案

    (10);一是指疝气、脐疝,即腹部肌肉缺损导致肠管向脐附近突出之病,如“病牡疝”案(25)。前者是汉代包括《内经》时期的“疝”义,而后者自汉以后直到今天包括现代医学仍然沿用。
, 百拇医药
    三、载述广博详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医学史料

    《诊籍》25案,涉及的患者上至王侯官吏,下至百姓奴仆;涉及的疾病有痈疽、消瘅、龋齿、厥证、怀子不乳、月事不下等内外妇儿及口腔10余类;涉及的病因有感受寒湿(如流汗或汗出受寒)7例,房事所伤4例,饮酒2例,饮酒、盛怒与房事不节相合3例,情志所伤(如怒、忧思)2例,饱食、过劳、外伤、服药石、不讲卫生各1例,未言明1例,其中许多与《内经》病因学相合,尤强调感受寒湿、房事所伤、情志因素和饮酒。有许多颇具新意,如最早提出龋齿的病因与“食而不漱”即饭后不漱口有关;首提饮酒致泄的病机;记载了第一例忧思致病的案例,而病人还是小儿,同时也是最早的有关“络脉”病变的医案;记载了首例女子性欲不遂案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医学史料。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剂)汤、苦参汤、莨菪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肠、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如“病龋齿”案(13)提到苦参汤漱口,苦参可清热燥湿杀虫,用之漱口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如“病蛲瘕”案(19),用芫花煎汤饮之,芫花苦温有毒,能泻水逐饮杀虫,所以可治蛲虫病。特别是仓公还首提了物理降温法,在“病厥”案(16)中,病人头痛身热、烦满,仓公嘱“以寒水”拊(同抚)其头”,并加刺足阳明脉而获效。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年代确实难能可贵。当然,某些用药有可商之处,如怀子不乳案(14)用莨菪催生成功,而历代本草及药理学均未记载或证实莨菪的这一功能,是否与该药有“使人健行”、“强志益力通神”等间接功能有关,还有待研究。

    关于“火齐汤”值得一提。《诊籍》25案,用本方者凡五,可见其功效卓著。寻其规律,所治证全是热证,尤其用于兼有不得大小便、溺赤之证。原案未载具体药物,推测应为治疗火病之剂,用的应是寒性清热解毒、泻热通便之类药物。, 百拇医药(尚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