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377862
医药快讯(2004.04.25)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34期
     科学家克隆人类全长功能基因获得重大进展

    我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全长功能基因克隆研究获得重大进展:从4万多个基因中整合出2万多个功能基因,向进一步弄清其确切的功能和结构迈出了一大步,将加快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并对重组蛋白药物的研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这项重大研究,由人类基因国际协作研究组完成。其论文《人类21,037基因全长cDNA整合注释》,20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生物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的网站上提前发表,含有这些基因重要信息的数据库也随即向公众免费开放。有关专家认为,这次人类全长功能基因克隆研究的完成,是继人类基因组测序后的又一重大成就,成为全球科学界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介绍,此次人类基因国际协作研究组从4万多个人类基因中整合出的2万多个功能基因中,包括5000多个基因是以前未曾识别的,弥补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不足,加深了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科学家对这2万多个整合过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全面的注释,包括基因组结构、剪接方式、功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代谢途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基因多态性以及比较基因组分析等。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约3万个,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基因有功能线索,而大部分基因的功能不清楚。这次,科学家从4万多个人类基因中整合出2万多个全长功能基因,其重要意义在于:为理解生物学以及在医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搞清楚已整合出的2万多个功能基因的确切功能和结构。这对于加快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加快基因药物靶点的研究、加快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参与此次研究的是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这两个单位的科学家克隆了此项研究的758个新基因,约占这项研究基因总数的1.8%,是继我国科学家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精细图1%的测序任务后的又一重大贡献,实现了我国科学家对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贡献两个百分之一的庄严承诺。我国科学家此次克隆的新基因主要来自内分泌系统、造血干细胞以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细胞。这些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并且在公共数据库中很难找到类似的基因信息。这些基因可能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中一些基因已经申请专利,实现了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基因和进行基因药物产业化打下了基础,将有力推动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张学全)
, 百拇医药
    美国研究人员提出:振动危害人体的机理

    美国的两名研究人员认为,连续几个小时使用振动工具的工人有可能受到永久损伤可能与动脉收缩、使神经得不到足够营养有关。

    威斯康星医学院的桑迪娅·戈文德拉朱博士和丹尼·赖利博士在美国解剖学家协会的会议上说,受伤者通常会感到手指麻木,尤其对寒冷非常敏感。这种疾病被称作手臂振动综合征。患者先是感到手疼、刺痛、麻木,并对寒冷非常敏感。病情严重时,会永久损伤灵敏性。

    戈文德拉朱用大鼠做试验。大鼠尾巴上的神经和动脉在大小和结构上与人手上的非常相似。他们把大鼠的尾巴振动几个小时。振动频率与使用手提钻和链锯的人经受的频率相似。

    试验发现,大鼠顺着动脉排列的细胞随动脉收缩而挤到一起,还可以看到单个细胞出现称作空泡的小突起。戈文德拉朱说:“动脉越小或越收缩,空泡就越多。”
, 百拇医药
    赖利补充说:“空泡就像小气球。如果振动时间太长,气球就会从最窄的地方脱落,细胞也会遭受永久损伤,并最终死亡。”

    但如果他们事先给大鼠食用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药物,即使振动4个小时,动脉也不会收缩,发现的空泡也少。这种药物硝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断剂,通过扩张动脉治疗胸痛。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某种降低甚至预防这种损伤的方法。

    澳科学家研制出新的细胞生长液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研制出一种新的细胞生长液,能使伤口迅速愈合。

    据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20日报道,这种新型细胞生长液的成分与传统生长液不同,没有采用价格昂贵的动物血清,主要由玻璃粘连蛋白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组成,所以成本大大降低。

    据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昆士兰理工大学的齐·厄普顿介绍,对于大面积的皮肤创伤,可先在实验室里用这种细胞生长液培养出伤者皮肤细胞,再把新细胞敷到创面上,就能帮助皮肤愈合。研究发现,细胞在这种生长液中的生长速度比在牛血清中快。
, 百拇医药
    厄普顿说,对于小面积的皮肤创伤,可望直接将这种生长液喷敷到伤口上,无需再培养皮肤细胞。研究人员计划本月在动物身上做这项试验。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型细胞生长液今后能在烧伤、大型外伤、糖尿病溃疡、骨损伤和角膜损伤等伤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米立公)

    美研究人员对“戒酒贴”进行试验

    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将对一种“戒酒贴”进行大规模试验,以期找到更方便快捷的戒酒方法。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9日报道,杜克大学研究人员称,这种“戒酒贴”中含有一种名为梅坎米胺的化合物。这种药物最初用于治疗高血压,它同时也能抑制大脑中使人产生愉悦感的物质“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减弱人体对毒品、酒精或尼古丁的依赖。这种“戒酒贴”与通常的“戒烟贴”相似,直接贴在皮肤上,便能帮助人们抵抗酒精的“诱惑”。
, http://www.100md.com
    此前的试验曾证明,梅坎米胺抑制人饮酒的效果很显著。平均每周饮酒超过10杯的人,在服用梅坎米胺药片4周后,酒量便减少到6杯左右。但是,研究人员指出,“戒酒贴”并不能醒酒,也不能减弱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消除酒精伤害最好的方式还是彻底戒酒。(曹丽君)

    日本发现与细胞核分裂相关的蛋白质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成宫周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宣布,他们发现了与细胞核分裂相关的蛋白质,这对探索细胞内染色体异常诱发癌症的机理大有帮助。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与细胞核分裂相关的蛋白质有两种,它们分别是“cDc42”和“mDia3”。在用人的子宫上皮细胞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细胞中控制合成“cDc42”蛋白质的基因不起作用之后,发现细胞核不发生分裂,若减少细胞中“mDia3”蛋白质的数量,细胞核也不发生分裂。研究人员认为,“cDc42”蛋白质决定细胞是否具有活性,与“cDc42”结合在一起的“mDia3”蛋白质的活化,则对细胞核分裂的正常进行起着辅助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肠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等癌细胞的细胞核分裂时,细胞中的染色体分离有时不稳定。研究人员认为,以新成果为基础,调查癌变细胞内染色体出现的异常,有可能找到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何德功)

    日本开发出诊断早期大肠癌新技术

    据《日本经济新闻》21日晚刊报道,日本国立癌医疗中心最近开发出一种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新技术,其准确率高达80%左右。

    目前诊断大肠癌的办法是通过化验附着在大便上的血液,观察是否有异样,但如果癌变部位在大肠深处就难以及早被发现。新开发的技术是采集约10g大便,通过特殊的粒子和过滤器筛出在肠内剥落的细胞,然后把这种细胞放在特殊的装置里培养增殖,检查有无癌变基因。检查装置自动化后诊断时间只需1小时。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患大肠癌的人越来越多。据报道,在日本每年约有3.8万人死于大肠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何德功)
, http://www.100md.com
    日本学者发现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

    日本学者在20日出版的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电子版上发表研究成果说,他们发现细胞凋亡是由活性氧诱导所致,并通过除去活性氧成功地避免了细胞凋亡,这一成果对预防脑血栓等大有帮助。

    细胞凋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杀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经历缩小、染色体DNA断裂、死亡等步骤。细胞凋亡对生物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非常重要。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死亡,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发作。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冈田泰伸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人为诱导细胞凋亡的时候,发现细胞缩小是由钙离子和氯离子等从细胞中流出所致。而活性氧能使细胞的离子通道具有活性,造成从细胞中流出的离子数量增加。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除去活性氧或让活性氧不发挥作用,细胞凋亡得以避免。
, 百拇医药
    细胞凋亡与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相关,也影响着抗癌剂对癌细胞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利用活性氧控制离子通道,可以开发出疗效更佳的抗癌剂,也可用于防治心肌梗塞和脑血栓。(何德功)

    日本学者发现人体结石中藏有微生物

    日本冈山大学泌尿科教授公文裕巳等人最近发现,人体肾结石中潜藏着带有碳灰石外壳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制造结石核,了解这种微生物的生态情况,对查明肾结石的原因,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大有帮助。

    据《日本经济新闻》20日报道,公文教授在研究中先把肾结石粉碎,然后用过滤器排除其他细菌,用经过放射线杀菌处理的牛胎血清培养,最后从中分离微生物。到目前为止,公文教授等人已经确认了42个这种微生物特定形状的粒子,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直径为万分之二毫米,大小和最大的病毒差不多。继续培养这种微生物,它们就会被直径为千分之几毫米的外壳包裹。这种微生物汲取的营养和病毒所需的营养不同,汲取营养之后能够自我增殖。
, 百拇医药
    公文教授认为,各地研究机构都没有从肾结石中成功分离出这种微生物,是因为它们增殖需要的时间长,培养困难。他说,人体含有这种微生物加上生活习惯不良等复杂原因导致形成肾结石,如果查清结石形成的机理,不仅可以开发治疗结石的新方法,而且还可以开发制造牙齿或促使骨头再生的新技术。(何德功)

    最小起搏器挽救最小心脏病患儿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在出生后几分钟便被植入世界上最小的心脏起搏器,从而保住了幼小的生命。

    据报道,这名叫克里克·沃克的新生儿出生时被发现心脏右侧有一个洞,且心跳缓慢。自从手术植入只有一枚硬币大小的起搏器后,他的心跳从每分钟的40次上升到正常的120次。沃克并不是第一个被植入这种起搏器的婴儿,但他却是迄今年龄最小的一个。

    据医生说,沃克目前情况良好,他还需要再做一些纠正心脏缺陷的手术,并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换植较大的起搏器,这样他就可能活很长时间,过正常人的生活。
, http://www.100md.com
    试验证明艾滋病流行与脊髓灰质炎疫苗试验无关

    来自美国、英国和非洲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2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的试验再次证明:艾滋病流行与20世纪50年代在非洲进行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试验没有关系。

    1999年,英国一位名叫爱德华·胡珀的记者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河流:追溯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起源》。他在书中提出,艾滋病之所以会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其根源是美国费城威斯塔研究所在早先研制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时,不慎使用了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黑猩猩的肾脏组织。胡珀说,在1957年~1959年间,研究人员在刚果(金)对上百万人进行了这种被污染的口服疫苗的试验,结果导致艾滋病在非洲地区发生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这一观点虽然遭到科学界的驳斥,但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自然》杂志的评论文章称,“这种有争议的说法,阻碍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

    此前,科学家曾对当年的疫苗库剩余样本进行过检验,结论是其中既没有人体艾滋病病毒(HIV),也没有猿免疫缺损病毒(SIV),甚至没有黑猩猩的DNA。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迈克尔·沃罗比等人的报告说,他们在刚果(金)基桑加尼附近地区的黑猩猩体内找到一种猿免疫缺损病毒(SIV)。但是,这种病毒与人体艾滋病病毒(HIV)结构、特性都相差甚远。从而可以肯定地说,艾滋病流行与脊髓灰质炎疫苗试验无关。

    胡珀本人则在一份声明中说,沃罗比等人的试验结论是错误的,根本不能推翻他此前的说法。胡珀说,虽然这次的研究结果对理解艾滋病流行的根源有所帮助,但与当年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试验的黑猩猩样本相比,沃罗比研究小组选取的黑猩猩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曹丽君), http://www.100md.com(以上由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