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191
痢疾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痢 疾

    【概说】

    痢疾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病《内经》称为“肠辟”,《金匮》名为“下利”。《诸病源候论》又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以病程长短分,则病程较久的称“久痢”,时作时止的为“休息痢”。临床常见的有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四种子,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不洁之物,邪积交阻,损伤肠胃而成。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菌痢和阿米巴痢疾。

    【病因病机】

    (一)感受暑湿:感受暑湿之邪,暑湿热毒侵于肠胃,湿热郁蒸,肠胃气血与暑湿热毒搏结,化为脓血,而成痢疾。湿胜于热则为白痢;热胜于湿则为赤痢;湿热俱盛,则为赤白痢。

    (二)嗜食肥甘:素有湿热内结,复加嗜食肥甘,或食不洁之物,致使腑气阻滞,温热蕴结,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为痢疾。

    (三)恣食生冷:寒湿内蕴,再加恣食生冷,或食不洁之物,致寒湿伤于肠胃,气机阻滞,损及营血,而成寒湿痢。

    上述病因,虽有外邪与饮食之分,但二者实是互相影响,往往是内外交感发病。痢疾的病位在肠,但与胃关系密切,如疫毒湿热之气上攻于胃,则胃不纳食,成为噤口痢;如痢疾迁延,邪恋正衰,则可成为久痢或休息痢。

    【辨证治疗】

    (一)湿热痢

    主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肛内灼热,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苔多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二)寒湿痢

    主证:下痢白腻粘冻,喜暖畏寒,腹中隐痛,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沉迟。

    (三)噤口痢

    主证:痢下赤白,饮食不进,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濡数。

    (四)休息痢

    主证:下痢时作时止,日久难愈,倦怠怯冷,嗜卧,食欲不振,舌淡苔腻,脉濡。

    治法:取手阳明及大肠募穴、下合穴为主。以通畅导滞。湿热痢针刺用泻法;寒湿痢针灸并用;久痢针灸补泻兼施。

    处方:天枢 上巨虚

    随证配穴:发热:大椎;脱肛:灸百会,针长强。湿热痢加曲池、合谷;寒湿痢加中脘、阴陵泉,灸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足三里。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合治内腑”,痢疾病在大肠,故取大肠之募穴下合穴为主,以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调而湿化滞行;曲池、合谷清泻肠胃湿热以止痢;灸中脘、气海能温中、下焦,调气行滞,阴陵泉健脾利湿,三穴合用以治寒湿痢疾;噤口痢用中脘开胃进食,内关通利三焦,二穴可和胃气化湿降浊;休息痢灸脾俞、胃俞,针足三里,既能温补脾胃,又可消除肠中积滞;关元为小肠募穴,取之分利清浊,益气助阳。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大肠 小肠 直肠下段

    方法:轻刺激,留针20min。

    2、穴位注射

    取穴:天枢 足三里

    方法:用10%葡萄糖水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日一次。,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