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83
哮病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概述

    1.概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思。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2.历史沿革

    人《内经》中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 ”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夙根的渊薮。《诸病源候论》除沿用《金匮要略》上气病名外,又称作“呷嗽”。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明代虞搏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证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本篇所论哮病,是指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病,至于因肺系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气喘症状,则当另属喘证、肺胀等病证范畴。根据哮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特点,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等表现与本病相似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 百拇医药
    二、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或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 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因进食海港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上干于肺。由于个体系质的差异,对不同食物致病的敏感性亦有区别,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酷哮”等名。

    3.体虚病后 体质不强,或病后体弱,如幼年思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气亏虚,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 百拇医药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病的诱因,如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本病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增高,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悄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肺不能布散律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律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而引发。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通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挛急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证治汇补》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由此可知,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又有寒哮、热哮之分。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屑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寒痰内郁化热,亦可由寒哮转化为热哮。
, http://www.100md.com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生痰,上干于肺,而致肺气出纳失司,由于三脏之间的交互影响,可合而同病,表现肺、脾、肾气虚及阳虚,或肺肾阴虚。在间歇期感觉短气、疲乏,常有轻度哮症,难以全部消失。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因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三、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拾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 百拇医药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四、鉴别诊断

    1.喘证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 文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 百拇医药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屑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末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2.分寒热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治疗的首要原则。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 http://www.100md.com
    (三)分证论治

    发作期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苑、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 http://www.100md.com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由于砒石大热大毒,热哮、有肝肾疾病、出血、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酒,并须严密观察毒性反应,如见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立即停药;再者本药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节使用为宜。

    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呜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酌配黄芪、山英萸肉、紫石英、沉香、柯子之类,阳虚甚者,伍以附子、补骨脂、钟乳石等温补肾阳。

    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 http://www.100md.com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方中麻黄宣降肺气,既能定喘,又能解表,杏仁降逆平喘,两药相伍,宣肺化痰定喘之功更强;桑白皮、黄芩清肺热而止咳平喘,二药相配,一味宣肺降逆,一味清化热痰,使表证得解,痰热得清,以消除致病之因,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与麻黄、杏仁配伍,一宣一降,以加强宣肺化痰平喘之功;白果味甘性涩,既能化痰祛浊,又可敛肺平喘,并可防麻黄过于耗散之弊;甘草调和诸药。总之,本方为宣、清、降三法共用,共奏宣降肺气,化痰平喘,清热解表之功,使风寒外解,肺气宣畅,痰热内除,则喘咳自平。

    若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夹实,发时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苦,脉细数者,又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偏于肺阴不足者,酌加北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柯子等补肾纳气平喘。
, http://www.100md.com
    若哮病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可称为痰哮,为痰阻气壅之证。治当涤痰除壅,利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葶苈子、青皮、厚朴利气涤痰。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泻壅实。

    若久病正虚,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亏,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当参照喘证辨治。发作期治疗当体现“急”字为先。

    缓解期

    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苍白,平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 百拇医药     方药: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佐防风实表固卫散邪。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姜枣等调和营卫;阳虚甚者,加附子助黄芪以温阳益气;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北沙参、玉竹、黄芪等益气养阴。

    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本方用党参、白术、副林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加附子、干姜以振奋脾阳。

    肾虚
, http://www.100md.com
    症状:平宏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苦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前方偏于温肾助阳,后方偏于益肾纳气。阳虚明显者,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明显者,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胶。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予参蛤散,方用人参大补元气,蛤蚧尾补肾填精。另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六、其他疗法

    敷贴法对减少和控制哮病发作也有一定疗效,兹简介如下:

    白芥子涂法: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嚼香o.6g,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七、转归预后

    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年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以中止发作;中老年、体弱病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者则不易根除。临床要遵循“末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努力探索新治法,当哮喘出现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要谨防喘脱和内闭外脱,应及时抢救治疗。

    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病发作之首务。在生活调摄上瞩其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晾、辛辣、海港发物等。宜戒除烟酒。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