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66
中医内科总论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1.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因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五版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内科: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范围、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

    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所致;内伤病是由于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及病理代谢产物所致。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指导辨证论治。内伤病包括《金匮要略》与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病和气血律液疾病等,它们主要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指导辨证论治。外感病与内伤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病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病由邪气稽留或余邪末尽,迁延日久则可进一步造成内伤。
, 百拇医药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有按病因、病机、主症、脏腑或几个方面相结合进行分类及命名的,如“胸痹心痛”是病机结合病位分类。近年来,疾病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研究,已研制出包括内科疾病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必将对包括内科在内的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却可惜病列病名太少,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以内伤病为主,涉及少数外感病。随着学科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内科的部分急症(如高热、神昏、抽搐、喘脱、出血、中毒等)则编入《中医急诊学》。随着学科的分化与发展,中医内科学已分为热病、脑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肿瘤等学科。全书分为外感病证、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肠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肮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八大类。近年来逐渐形成的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肿瘤学,其与中医内科学有关的内容,目前仍分散于脏腑系统病证中论述。
, http://www.100md.com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仅讲授常见的55个病证(附6个),所讲内容不能含盖及满足内科临床疾病。我认为,现代医学所有内科疾病,均属中内研究范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内科研究的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断面临新课题。

    本书各论中,每一系统或每类疾病的各章以下均有概述,提纲挚领地简述该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这部分内容由于基本是过去所学内容,因学时所限,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讲,供大家自学。

    每一病证内容大体包括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文献摘要、研究进展等,以便达到学习掌握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

    概述中主要讲定义、历史沿革、范围(与现代医学病证的联系),其中定义是重点,历史沿革为了解内容,主要掌握重点病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范围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应尽量理解掌握,或参照今后学习的《内科学》等内容。
, http://www.100md.com
    病因病机是重点、难点内容,病机是内科疾病贯穿前后的中轴线,必须掌握,我们将用图表法讲解病因,总结病机特点,病机特点大体分基本病机、病位、病性、病机转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诊断要点一般按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内容,因中医是一门以症状为基础的临床学科,因此我们重点要掌握第一方面,其它内容仅供参考。

    鉴别诊断也是内科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家仍然是以内科相关病证的鉴别为主。鉴别要点为症状,但我们也会根据临床需要适当补充。

    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型证治等内容。要求同学们掌握常见证型的症状、治疗及方药(主方及加减)。其内容与病因病机有内在联系,大家需注意他们间的关系。要求同学们重点学习掌握,当然针对不同的疾病,要求也不同。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大家要结合过去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如分型证治涉及到方药,我们一定要结合方剂学的内容进一步记忆,加减用药可能涉及到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
, 百拇医药
    文献摘录要求熟悉重要文献的出处,最好记住原文,如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唐容川《血证论》治吐血四法等。

    学习完以上内容后,同学们在考试中不一定就能得高分,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一定要进一步思考,掌握该疾病内在特征,掌握该病与相关病、证的区别与联系,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与强化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这些内容是无形的无字的,但对于大家是至关重要的。上海交通大学在2002年8月23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讲座中提到,他本人在研究中医,中医的方法,与牛顿以来的传统方法不同,很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特殊贡献的科学方法,这希望大家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能够加深对这一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按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原则进行中医内科学的学习,熟悉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时能独立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熟悉危急重症和疑难病证的一般处理原则和抢救原则,了解重点病证的研究现状。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继续提高中医内科的理论知识和防治疾病的能力。这是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要求。
, http://www.100md.com
    3.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意义

    ⑴中医内科学是一门(最)重要的临床学科。中医所治内科病人最多,不学中内,无以应付临床工作。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因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从同学们考试这方面来说,在校要经历期末考试、实习前强化及考核、毕业前考核及毕业考试,中医内科学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的课程之一,比分大约占25分左右。也是将来职业考试的必考课程,因此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

    ⑵中医内科学还是学习和研究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常言道,内科不精,外科不精。

    ⑶学好中医内科学有利于我们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生命所在,辨证论治的水平决定了临床疗效的高低,只有具有此能力,才能够运用医学理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 百拇医药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殷商到清末3000多年中,在不断总结疾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探讨发病机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截止于1911年,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心病、头痛、肠胃病、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殷商时代已发明汤液药酒治疗疾病。周朝将医学进行分科,有了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分工不同的医师,其中的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二)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医学著作,医学体系逐步形成。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古典医学巨著,在内科方面已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如病因病机、病症、诊断和治疗原则等,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一部分以六经分证概括,认识外感热病,为热病的专著;另一部分则以脏腑病机来分类概括,认识内伤杂病,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三)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l、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在病因学方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著作,对某些疾病的观察与认识比较深入,如明确提出“寸白虫候(绦虫病)”的感染途径是饮食不当,食生猪牛肉片;瘿病(甲状腺肿大)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尸注(结核病)、癞(麻风病)、沙虱(羌虫病)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上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在症状学方面,《诸病源候论》叙述病候784条,如对胸痹病的发作及疼痛性质、部位、预后等的描述,非常详细、准确。唐代孙思遗的《千金要方》对消渴病易发疮痈有所认识。王焘的《外台秘要》还认识到消渴“每发即小便至甜”的证候特征。这一时期,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都在症状学上有详细的论述,对各种风证、各种心痛、虚劳、脚气、水肿等内科疾病辨证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
, 百拇医药
    在治疗学方面,有些病证的治疗在当时已很先进,如《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两本书中,内科的治疗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千金要方》肯定了《神农本草经》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继《金匮要略》之后提出用白头翁、苦参治疗痢疾,以及用槟榔治疗寸白虫病,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病等,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北宋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了大量的内科方药,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水平和成就。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时期,在内科学术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如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倡火热学说,而主寒凉法;张从正倡攻邪学说,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内伤学说,而多用补脾升阳法;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张滋阴降火为常。他们在各个不同方面部有所创新,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 http://www.100md.com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秦景明的《症因脉治》、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等著作,对内科许多疾病都有深刻的认识,譬边许如《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学说和《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等,对内科的辨证论治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代,以内科为主体的著述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张氏医通》、《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杂病源流犀烛》等。此外,简短实用的还有《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林改锗》、《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为中医内科学术体系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医内科学成形阶段,理论上已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来历代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建立并完善了热病和杂病的证治体系,使中医内科学术理论更臻成熟与完备。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现状

    近50多年来,经过进一步文献整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内科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表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建设和临床专著的编写,使中医内科学术达到了新的水平。目前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已日益明确和深化,在诊断、辨证规范和防治方法研究上也有较大的更新和发展。总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由个案报道转到大宗病例报道。

    2.研究者由个人转向群体。

    3.诊断方面参照物理诊断与实验室诊断。
, 百拇医药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现代医学对疾病进行命名,但这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5.中西医能力合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回顾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

    2.成果应用较窄,往往是报道者津津乐道,其实名难附实,听者望洋兴叹。

    3.追求高效的专方专药,对辨证论治的精神强调不够。

    4.对传统个案有忽视倾向。

    5.采用的辨证分开的方法,难免与临床相脱节,使之显得呆板僵化。

    7.科研设计不合理,难以被世界广泛接受。
, 百拇医药
    8.科研结果秘而不宣。

    9.治疗方法比较单一。

    10.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或成果,学习研究风气不正,学术腐败成风。

    四、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理论学习和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系统理论学习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理论学习、示范教学和临床实习,毕业临床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的诊疗实践,必须直接为病人服务,通过实践提高防治疾病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要学好本课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复习过去所学的基础课程。

    如中基、中药、方剂、伤寒、金匮、内经、中医诊断学、西医基础课、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
, 百拇医药
    2.重点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通过学习本书的61个病证,举一反三,通过询问病史及望、闻、切诊,应用中医思维方法,就能辨清病因病机,进而拟出治则治法,拟出方药。中内所讲的内容,对大家而言,就象一根拐棍,而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就等于有于两条健康的双腿,甚至等于插上了丰满的翅膀。

    3.进一步学习药物的特性

    如三七少量止血,大量活血。青陈皮均为治胃痛常用药,陈皮长于健脾理气,青皮长于疏肝理气。同为理气药物,有的偏于湿燥,有的理气而不伤阴。同为补阴药,有的长于补肺阴,有的长于补肝阴,有的长于补胃阴,而有的长于滋补肾阴,有的偏于甘润,有的偏于滋腻。附子、乌头、麝香等药物如何选用。学习中内时,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中药的功效特点,性味归经,使用方法等。以期能够正确应用,提高疗效,并不出差错。

    4.善于归纳总结。
, 百拇医药
    学习中医内科学时,要学会运用归纳法,不断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理出头绪,进而充分掌握课本内容,并能有所深化。如瘀血内停可导致哪些病证,在本书中,龙胆泻肝汤、归脾汤、藿香正气散、金匮肾气丸可治疗哪些病证。

    5.不断学习,了解新动态、新进展。

    如葛根活血,抗癌中药,黄连、苦参抗心律失常,蒲公英抗HP,6.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习见习。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系统理论学习阶段的临床重点病例示教和临床见习的机会,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中医内科疾病诊治的过程和方法,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实习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实习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学习阶段。此阶段学习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临床实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到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所谓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包括四项内容,即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病案书写,这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临床思维方法主要指临床诊断思维,就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问、闻、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并加以处理。对于这些资料的处理,既要遵照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又要遵循理、法、方、药完整统一的原则,得出中医的临床诊断,并据证立法,依法组方,设计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欲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必须掌握各种实习方法,明确其意义,循序渐进。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的实习方法一般有四种,也可看作是实习的四个阶段,即见诊、侍诊、助诊、试诊。见诊,是观看老师接诊病人,了解诊治疾病的过程与方法;侍诊是在老师接诊过程中,由老师口述,记录病案及处方等;助诊是协助老师接诊病人及书写病案等;试诊,是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接诊病人及书写病案。在实习中,逐步掌握中因临床基本功,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增强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医疗实践中学习本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运用基础学科与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疾病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善于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经验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有关中医内科学的书籍,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余年前,已达7661余种,故需精选。推荐如下:《伤寒》、《金匮》、《千金方》、金元四大家的著作、《景岳全书》、《医宗金鉴》,以及发展简历中提到的一些专著,如《医学正传》等,此外学习某些疾病时,还要读一些专著,如《血证论》、《理虚元鉴》、《十药神书》、《医林改错》以及现代编著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病学》、《现代中医××病学》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