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89
胸痹心痛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1.概念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膺部发作性的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历史沿革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真心痛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列专篇论述。设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人参汤等治疗本病。
, 百拇医药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元代危亦林以苏合香丸治疗本病。

    到了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歧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 “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王肯堂以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及失笑散治疗本病。《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3.范围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它疾病表现为胸闷胸痛者,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 百拇医药
    1.年迈体虚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之人。因年迈之人,肾气渐衰,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阳虚鼓动无力可致气滞血瘀,气虚运化无权可致痰湿内生,则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痰阻等,使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2.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滞日久,一是可化火,火热灼津成痰;二是深入血分,致血瘀阻。气滞、痰阻或血瘀,均可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4.寒邪内侵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 百拇医药
    以上病因病机可以二者或三者并存,或交互为患。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本病的发生总与心脉痹阻有关。

    2.病位 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3.病性 本病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其中以心血瘀阻为其主要方面;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其中以心气为主。

    4.病机转化

    ⑴虚实转化 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常可发生虚实之间的转化。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

    ⑵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瘀血完全闭阻心脉,可致心胸卒然大痛,发为真心痛。
, 百拇医药
    ⑶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

    ⑷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浮肿、心悸等证。

    三、诊断要点

    1.突发左侧心前区憋闷、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向左肩臂、左前臂甚至中指或小指、咽喉、胃脘部放射。常伴见心悸,甚则可见呼吸不畅,面唇青紫,甚则手足厥冷,端坐不能平卧。

    2.多发于中年(40岁)以上的患者,常因情绪波动、暴饮暴食、劳累过度等原因诱发或加重,亦有无明显诱因而于安静或睡眠中发作者。常反复发作,时作时止,持续时间多短暂,一般几秒至几十分钟,经休息、服用芳香通窍中药或硝酸脂类药物可缓解。

    3.心电图检查,根据ST段或/和T波的异常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同时根据相应导联所出现的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的表现,来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
, 百拇医药
    四、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进行鉴别:

    (1)悬饮 悬饮的胸痛与胸痹相似,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

    (2)胃脘痛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3)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五、辨证论治
, 百拇医药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说来,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三)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 百拇医药
    证候分析: 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人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放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若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2)痰浊闭阻

    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 百拇医药
    证候分析: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闭阻之征。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味。方中栝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盛而有所侧重。

    (3)阴寒凝滞

    症状: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 百拇医药
    症候分析: 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

    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蒌、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芦荟、杏仁等以行气化痰。

    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九合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养心气,和苏合香丸同用以开胸止痛。临床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现在常用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
, http://www.100md.com
    (4)心肾阴虚

    症状: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沉涩。

    证候分析: 病延日久,长期气血运行失畅,瘀滞痹阻,故见胸间且痛。不能充润营养五脏,而致心肾阴虚。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膝酸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沉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征。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滋阴益肾;怀山药、芦荟、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若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赤芍、郁金等以养血通络。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
, 百拇医药
    (5)气阴两虚

    症状: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牌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若胸闷胸痛,可加丹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 http://www.100md.com
    (6)阳气虚衰

    症状: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证候分析: 阳气虚衰,胸阳不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汗出。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桂枝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以补益肾精。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烦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 百拇医药
    六、其它治法

    近年来,治疗胸痹的各种单方、成药种类较多,均有一定疗效。有些方药已经剂型改良,制成注射刑、喷雾剂或膏药,既便于临床应用,又利于提高疗效。兹择其常用者介绍如下,可参考选用。

    ⑦冠心苏合丸(苏合香油、檀香、朱砂、冰片、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

    ②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丹参、降香各2克),肌内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2毫升加入50%葡萄糖250毫升内静脉推注,或用4至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②毛冬青注射液(每支含生药8克或黄酮甙30毫升),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

    ④苏冰滴丸(苏合香丸、冰片),每服2—3丸,每日2次。

    ⑤栝蒌:每次服4片,每日3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