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317
痰饮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痰饮是由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本节重点介绍临床常见的狭义痰饮及悬饮。

    《内经》有“积饮”之说,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列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言:“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 http://www.100md.com
    狭义的痰饮是由于脾阳虚弱,饮停胃肠,以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现代医学的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等表现为本病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悬饮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通调,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胸胁饱满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如结核性胸膜炎等。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饮证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于局部,变生痰饮而形成。

    1.外感寒湿 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卫表,卫外之阳先伤,肺气不得宣布,湿邪浸渍肌肉,由表及里,困遏脾胃之阳,导致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
, 百拇医药
    2.饮食不当 暴饮茶水等,或夏暑或酒后恣饮冷水、或进生冷之物,因热伤冷,冷与热结,中阳暴遏;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停而为饮。

    3.劳欲所伤 劳倦过度则伤脾,纵欲太过则伤肾,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转输及蒸腾气化,亦能停而成饮。体虚气弱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致病。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痰饮的病机总由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 三焦气化不利,水液运化功能失常,停留于体内某些部位。

    2.病位 痰饮的病变部位在肺脾肾,与三焦密切相关,可影响影响到五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作用。三焦主持全身的气化,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气化则水行。若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为饮。从三焦分部与所属脏脏的关系而言,肺居上焦,有通调水液的作用;脾主中焦,有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肾处下焦,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饮食经胃腐熟后,水精通过脾的转输上行,肺的通调下降,肾的蒸化开合,共同完成水液吸收、运行、排泄的整个过程。因此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密切相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则三者互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因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从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多脏。
, http://www.100md.com
    3.病理性质 痰饮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虽然间有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饮热相杂之候,但究属少数。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因水为阴类,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阴邪偏盛,寒饮内停。

    4.病机转化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候,最常见的病机转化为虚实转化,实证亦可转为虚证,如寒湿可伤阳,饮热可伤阴;虚证亦可兼夹实象,如阳气不足,则水液内停,水饮内停,还可阻滞气机,日久还可形成血瘀之候。虚证之间也可发生转化,如初病气虚,日久气虚及阳,甚则形成气阴两虚等证;

    三.诊断要点

    1.痰饮

    1)临床表现 胃中痞闷或满痛,胃中有振水声,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或伴呕吐清水痰涎,头昏目眩等症。

, 百拇医药     2)辅助检查 胃镜,消化道钡餐照影,腹部透视或拍片可见相关病变。

    2.悬饮

    1)临床表现 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2)辅助检查 胸片,胸腔B超,CT,血沉,胸水常规及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鉴别诊断

    悬饮应与胸痹心痛、胁痛相鉴别;痰饮与痞满相鉴别。

    1.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属心经病变,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心脉痹,以左胸膺部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重者可伴呼吸困难,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多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过度劳累后诱发,且多见于中老年人,无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等症。以此不难与悬饮鉴别。
, http://www.100md.com
    2.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变部位在肝胆,一般与咳嗽、呼吸无关,亦无胸满隆起。而悬饮病变部位有胸胁,呼吸转侧加重,病变部位在胸胁,为水液停于胸胁之候。

    3.痞满 痞满是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无肠中沥沥有声,较少有呕吐清水痰涎。以此可与痰饮鉴别。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痰饮的类型 痰饮的辨证,首先应根据其停积的部位,区别不同的证型。如停留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

    2.辨标本虚实 本病为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俱应根据症状,辨别二者的主次。
, http://www.100md.com
    (二)治疗原则

    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同时分别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法,邪实者当攻,水饮壅盛者祛饮治标,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除饮邪;正虚者宜补,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即使是实证,当饮邪基本消除后,如正气虚弱者,亦需继用健牌温肾之剂,以固其本。

    (三)分型论治

    1.痰饮

    病因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节,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根据虚实主次的不同,痰饮可以分为两类:

    1)脾阳虚弱

    [症状]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
, 百拇医药
    [舌象]舌苔白滑。

    [脉象]脉弦细而滑。

    [证候分析]胃中停饮,支撑胸胁,故脘痞胸满,胃中有振水音。寒饮内聚,阳气不能外达,则见脘冷、背寒。水饮上逆故呕吐痰涎,水入易吐。水停中焦,津不上承则渴不欲饮。饮凌心肺故心悸、气短。水饮中阻,清阳不升,饮邪上犯,则头昏目眩。脾运不健故食少、便溏。脾虚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充养形体,而致形体日瘦。舌苔白滑,脉弦细滑,均系阳虚饮停之征。

    [治法]温脾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前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脾阳,利水饮,用于胸胁支满,目眩,气短;后方用半夏、生姜、茯苓化饮和胃降逆,用于水停心下,脘痞、呕吐、眩悸。

    加减:
, 百拇医药
    ①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

    ②若脘部冷痛、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萸、川椒目、肉桂等温中和胃。

    ③若心下胀满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2)饮留胃肠

    [症状]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

    [舌象]舌苔腻、色白或黄。

    [脉象]脉沉弦或伏。

    [证候分析]水饮留胃,则心下坚满或痛。水饮下行故利后反快。饮去难尽,新饮复积,故虽利心下续坚满。饮邪从胃下流于肠,则肠闻沥沥有声。饮结于中而致腹满、便秘。饮郁化热故口舌干燥、苔黄。脉沉弦或伏,舌苔白腻为水饮壅盛,阳气郁遏之象。
, 百拇医药
    [治法]攻下逐钦。

    [方药]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前方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后方苦辛宣泄,前后分消,用于水饮在肠,饮郁化热之证。药用大黄、葶苈子攻坚决壅,泻下逐水;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利尿。

    加减:

    饮邪上逆,胸满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满。

    临证时需注意不能徒快一时,攻逐太过,以防损伤正气,使水饮复聚。

    2.悬饮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可见下列各证:
, 百拇医药
    1)邪犯胸肺

    [症状]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舌象]舌苔薄白或黄。

    [脉象]脉弦数。

    [证候分析]肺居胸中,两胁为少阳经脉分布循行之处,今时邪外袭,热郁胸肺,少阳枢机不和,肺气不利,则寒热往来起伏,胸胁疼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肺热内蕴,肺气失宣,故身热有汗,不恶寒,咳而气急少痰。热郁少阳则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乃属邪在上焦肺卫之候。

    [治法]和解宣利。

    [方药]柴枳半夏汤加减。
, 百拇医药
    本方功能和解清热,涤痰开结。用于初期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症。药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瓜萎、半夏化痰开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

    加减:

    ①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

    ②心下痞硬,口苫,干呕加黄连以与半夏、瓜萎相伍,辛开苦降。

    ③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以清热宣肺化痰。

    如寒热未罢,胸胁已见停饮,可同时结合饮停胸胁证治疗。

    2)饮停胸胁

    [症状]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一侧胸廓隆起。
, 百拇医药
    [舌象]舌苔薄白腻。

    [脉象]脉沉弦或弦滑。

    [证候分析]肺气郁滞,气不布津,停而为饮。饮停气滞,脉络受阻,故咳唾引痛。因水饮己成,气机升降痹窒,反见痛轻而喘息加重。饮邪上迫肺气,则咳逆不能平卧。饮在胸胁,故肋间胀满隆起。舌苔白,脉沉弦,为水结于里之候。

    [治法]逐水祛饮。

    [方药]十枣汤或控涎丹。

    二方均为攻逐水饮之剂。前方力峻,适用于体壮证实,积饮量多的患者。取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枣煎汤送下,空腹顿服。后方药力较缓,反应较轻,系十枣汤去芫花加白芥子为丸,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有宣肺理气之功。剂量均宜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如服药后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应减量或停服。
, http://www.100md.com
    加减:本证病情较轻,或虚不受攻者,亦可选用椒目瓜蒌汤以泻肺祛饮,降气化痰。药用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萎皮、陈皮、半夏降气化痰;椒目、茯苓、生姜皮利水导饮。

    ①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加薤白、杏仁。

    ②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

    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

    3)络气不和

    [症状]胸胁疼痛,胸闷不适,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天阴时更为明显。

    [舌象]舌苔薄,质暗。

    [脉象]脉弦。
, 百拇医药
    [证候分析]饮邪久郁之后,气机不利,络脉痹阻,故胸胁疼痛,闷塞不舒。气郁化火则痛势如灼。气滞络痹则刺痛迁延,经久不已。内有水湿,天阴时外湿与内湿相合,故症状更加明显。脉弦,苔薄,质暗,乃属气滞络痹之候。

    [治法]理气和络。

    [方药]香附旋复花汤。

    本方功能理气化痰和络。药用旋复花、苏子、杏仁、半夏、苡仁、茯苓降气化痰;香附、陈皮理气解郁。

    加减:

    ①痰气郁阻,胸闷苔腻加瓜蒌、枳壳。

    ②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

    ③水饮不净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
, 百拇医药
    4)阴虚内热

    [症状]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

    [舌象]舌质偏红,少苔。

    [脉象]脉小数。

    [证候分析]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故咳呛痰粘量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则潮热,颧红,心烦,盗汗,手足心热。络脉不和故胸胁闷痛。病久正虚而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小数,乃阴虚内热之候。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泻白散加减。

    前方清肺润燥,养阴生津,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药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后方清肺降火,用于咳呛气逆,潮热,药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等清肺降火。
, 百拇医药
    加减:

    ①潮热加鳖甲、功劳叶。

    ②咳嗽配百部、川贝母。

    ③胸胁闷痛,酌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

    ④积液末尽,加牡蛎、泽泻。

    ⑤兼有气虚,症见神疲,气短,易汗,面色白光白者,酌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生津。

    六.预防与调护

    痰饮病人,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嗳;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生冷之品,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本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