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护理天地 > 护理知识 > 基础护理理论
编号:10382642
口腔科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护进展
http://www.100md.com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在处理有危险的工作前,应接受适当的训练,并制定了OSHA措施。医护人员严格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口腔科护士职业性危害的原因

    口腔科与一般科室不同,病人多,周转快,病情隐蔽,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所以对护士最直接的传播途径是接触病人的唾液或血液,间接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粘膜上的唾液和血液以及气雾中的微生物,使口腔科护士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另外,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汞、甲醛、戊二醛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激光、微波等又带来新的危害。

    1.1 生物因素 引起口腔科护士临床感染的病原体很多,但是目前最引人重视的是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百拇医药
    HBV是一种DNA病毒,1993年Bell等调查发现,口腔科人员因接触HBV病人发生污染的机会增加了3倍~5倍,平时不戴手套的医务人员感染HBV机率增大,而常规戴用手套并注射HBV疫苗者,HBV的感染发生率下降,感染的发生率随医务人员工作时间的增长及与病人直接接触次数增多而增加。据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它科室。许援朝随机检测口腔门诊就诊病人,HBsAg阳性率达33.6%。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感染可遍布全世界。陈水易等检查60例牙病病人的牙髓血,检出HCV阳性率为3.3%。唐晓敏等对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感染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护理人员HCV感染率最高。王楚英[7]报告,血液科3名护士同时发生HCV感染,调查中发现,在3名护士发生HCV感染前,科内收治的病人中有2例为丙型肝炎,均已住院半年以上,且多次进行输血、透析治疗,3名护士都有可能是被住院丙型肝炎病人所感染。

    艾滋病(AIDS)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的数字表明,艾滋病自80年代初流行到现在,全世界累计约3 00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生活在我们中间,并正在以每天16 000个新感染者的速度递增。据Glick调查表明,HIV已在人牙髓组织上见到。HIV可以从几乎所有的体液(包括唾液)中分离得到,主要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婴传播,通过唾液传染给护士的机率很低,病毒交叉感染最普遍的方式可能是通过污染针头的刺伤,其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带来一系列的医疗、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重视。
, 百拇医药
    结核杆菌属分支杆菌。有人研究用气动牙科器械喷雾冲洗5名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患牙,处理仅1 min,在距病人口腔1.2 m处仍采得结核杆菌,齿源性微生物气溶胶主要危害医护人员。据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107~10×108新发结核病例,结核病传染给护士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活动性肺结核及未确诊者的危害性更大。

    1.2 化学因素

    汞: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可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神经症状等。

    麻醉剂:有研究表明,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中,不良妊娠结局、肝脏病、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甲醛、戊二醛:甲醛可刺激呼吸道粘膜,急性大剂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它是护士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的最常见原因。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
, 百拇医药
    1.3 物理因素 针刺损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尤其是目前尚无特异疗效的AIDS。其它物理性危害还有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其来源在口腔科主要为放射性检查和治疗。非电离辐射源有激光束,其最大的危害是对视网膜的损伤作用。

    1.4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为精神紧张、疲劳、压力感。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护士主要进行椅旁护理,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咨询、接诊、安排病人,准备器械、材料,穿梭于医生和病人之间,每时每刻的工作都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急诊、重症、复杂病人,极易造成口腔科护士的生理、心理疲劳。

    2 防护措施

    2.1 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鄂文华调查两所医院60名急诊护士,自我防护率仅为18.1%。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多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口腔门诊病人流动性大,许多传染病病人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因此,口腔科护士必须执行全面预防性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 http://www.100md.com
    2.2 个人防护

    2.2.1 严格洗手: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由于手无法进行灭菌处理,因此经常性的洗手,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预防感染手段。无菌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后及处理病人用物后均应用肥皂水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洗手的肥皂要保持干燥,将肥皂吸在一块磁铁上(肥皂吸力器),以避免潮湿和污染,肥皂洗手自然菌清除率达99.5%。同时要正确使用毛巾,因为反复使用的潮湿棉织毛巾上可积聚大量细菌,若用这样的毛巾擦手,很容易使洗过或消毒的手再污染,因此擦手的毛巾最好是一次性的,而且必须是干燥的。若不得不重复使用棉织毛巾,必须是清洁而干燥的。

    2.2.2 戴手套:为防止交叉感染及保护口腔科护士的手,必须使用手套,洗手后再戴手套。护士应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在接触病人血液、唾液或处理病人用过的敷料器械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洗手,重视皮肤、粘膜的防护。一次性手套可用于一些检查或某些临床治疗,消毒手套用于无菌手术和比较精细的触诊。摘除手套后要再次洗手。乙烯和乳胶手套仅供一次使用,不能用于多个病人,因为洗过的乳胶手套很脆弱;厚的氯丁橡胶多用途手套具有抗刺激性,可用于处置污染的器械设备。
, 百拇医药
    2.2.3 穿防护制服、戴口罩:护士要穿有防护作用的工作服,以避免污染自己的衣服,换洗衣服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衣服一旦被血液或唾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由于高速手机、超声波设备和其它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和口腔内其它有感染性碎屑,这些气雾集中于口周60.96cm~91.44cm(2英尺~3英尺)内,包括尘埃和微滴核,一般小于50μm可以在空气中存在很长时间,大于50μm的颗粒则沉积下来和尘埃混在一起,室内的活动又可进一步使之回到空气中,成为传染的一种潜在因素,而口罩对这些气化的潜在病原菌有重要的物理屏障作用。

    2.2.4 戴防护眼镜:防护眼镜对于口腔科工作人员和病人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物理性损伤,也可以防止飞沫的危害,起到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和其它气化物质的危害作用。

    2.3 用防护罩 操作台面经常与口腔科气雾、溅沫和手套等器械接触,成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传染源和病人交叉感染的途径,应当在灯架、手柄、开关、头托、手机、托架等处用防护罩。防护罩定期拆下,用0.2%速效净浸泡消毒30min后清洗。
, 百拇医药
    2.4 诊疗室定期通风换气 诊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30min,紫外线灯管距地面距离1.5m~2.0m,杀菌率可达81.67%[17]。地面用0.2%速效净拖地,每日3次。

    2.5 激光防护 激光的光束很细,方向性好,能量集中,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皮肤和眼睛的损伤,所以在室内操作时应避免激光照射到器械或其它金属反光物上,放置光导纤维时末端向下,脚踏开关采用安全防护型,以免误踏。对于眼睛的防护,主要采用戴防护眼镜的方法。特别强调的是,激光器不同,所用的防护眼镜也不同,切不可用错。如果一旦眼睛受到照射或怀疑受到照射,应立即请眼科医生检查。

    2.6 汞污染防护 加强诊疗室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汞含量,工作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储汞瓶严密封闭,防止汞蒸发。充填时,多余的银汞合金要收集在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器皿内,深度为17cm以上。

    2.7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 根据口腔科工作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可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高雅情趣,从职业道德和病人利益出发,加强护士自身素质修养,克服个性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8 计划免疫 口腔科护士每年体检1次,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防止护理人员成为感染源。乙肝五项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

    3 展望

    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口腔科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须研制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同时护士的职业病登记和管理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