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3A期
编号:10391721
腺性膀胱炎治疗(附1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3A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3-0268-02

    腺性膀胱炎自1887年Von Limberk首先报告,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它已成为泌尿外科常见病,自2000年至今我院诊治1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28~42岁,平均32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伴有血尿、排尿费力。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尿路刺激症状,血尿4例,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三角区6例,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4例。临床分型,滤泡样水肿型3例,乳头状1例,慢性炎症型4例,粘膜无显著改变型2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性膀胱炎。

    2 方法和结果

    非手术疗法2例,应用丝裂霉素20mg加生理盐水30ml,每周一次膀胱灌注,共8次为一疗程。经1~2个疗程治愈。其中7例均行电汽化手术,4例无复发,3例症状改善。1例复发后失访。1例乳头状瘤样型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经1~2年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3.1 病因 (1)胚胎残余的发展,膀胱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与直肠同源于原始的泄殖腔。直肠从尿生殖隔分离时可能有移位胚胎残余遗留,在一定情况下转化成腺成分。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进一步发展成腺性膀胱炎。(2)移行上皮化生,正常膀胱粘膜无腺体存在,当膀胱受到长期的感染、结石、梗阻等因素的慢性刺激后,粘膜上皮先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形成移行上皮巢,即Von Brumn细胞巢,巢的中心部细胞退化或有分泌功能而形成囊腔,再通过化生的方式于腔面形成立方或柱状上皮。

    3.2 病理 腺性膀胱炎最常累及膀胱颈和三角区,亦可累及全膀胱粘膜或双侧输尿管末端而引起肾积水。其病理特征是含有粘液的柱状上皮细胞,位于粘膜表面形成腺体向下长入固有层内。

    3.3 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膀胱刺激症及 血尿(镜下、肉眼),确诊主要靠膀胱镜及病理活检。

    3.4 腺性膀胱炎的与膀胱癌关系 腺性膀胱炎本身为良性增生性病变,但它与膀胱癌有一定关系,是一种癌前病变,应经常随访,定期膀胱镜复查及多部位活检。

    3.5 治疗 消除膀胱慢性感染、梗阻及结石等慢性刺激,抗炎药物、膀胱灌注等治疗易出现病灶复发。近年来,开展电汽化手术,膀胱部分切除加抗癌药物膀胱灌注。电汽化术能减少出血,减少术后瘢痕形成,是较好治疗方式。对腺性膀胱炎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如有病情迁延、癌症者应作全膀胱切除。

    作者单位:365100福建省尤溪县医院外三科

    (收稿日期:2003-12-05)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蒋光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