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2期
编号:10391971
交叉缝扎治疗手足部腱鞘囊肿420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2-0166-01

    腱鞘囊肿为手足部常见病、多发病。囊肿切除术后极易复发。我们于1981~2003年用“交叉缝扎”法治疗手足部腱鞘囊肿4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此法简便实用,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0例,手部囊肿392例,足部囊肿28例,男225例,女195例,年龄16~64岁。病程3个月~3年。

    1.2 方法 常规严格术区消毒、铺巾、局麻。局麻时有意识在囊肿壁作多点穿刺,但囊内不注入麻药。依囊肿大小,用7号线或10号线穿中或大号三角针穿过囊肿,作“十字正交”置入缝线。充分挤压囊肿,使囊液尽量排出。其上放置酒精棉球一个,将预置缝线在棉球上作十字打结。覆盖敷料,绷带包扎固定。术后三天复查,酌情可再挤压一次,12~24天拆线。

    2 结果术后0.5~1年获随访370例,复发8例,复发率2.16%。

    3 讨论

    手足部腱鞘囊肿常见,常发生于手腕部,引起局部肿胀、酸痛、乏力,妨碍劳作,影响美观。治疗方法较多,本组采用交叉缝扎疗法。其机理为:囊肿壁上有许多针孔,以及预留缝线有引流囊液作用。留置的缝线产生机械刺激,酒精棉球的酒精自针孔继续渗入,可产生化学刺激,使囊壁形成粘连,术后加压、包扎可使囊壁闭合。本法不用开刀,简单安全,疗法确实,不易复发,瘢痕小,易于为患者接受。技术要点:(1)缝扎的关键是必须保证缝线穿过囊壁,不能在皮下穿过,也不能在囊肿基底下穿过,否则失去作用。为此,挤压囊肿必须在预制好缝线后进行,以防囊肿萎瘪,进针困难,预制缝线失败。(2)进针不能过深,以免误扎血管、神经和肌腱,造成组织坏死或肌腱粘连。在桡、尺动脉,正中神经处腱鞘囊肿,不作横缝合,两针皆为平行于动脉、神经缝合,以防误伤。(3)对于复发病例或多房囊肿者,施术时增加囊壁穿刺针眼,充分挤压,或改用3针成“ˇ”形缝扎,以加强刺激和引流,术后换药时增加挤压次数,多能成功。(4)术后12~14天拆线,其在于使化学和机械刺激作用时间尽量长些。手术可在门诊进行,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注意自我护理。

    (收稿日期:2003-04-29) (编辑 三元), http://www.100md.com(张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