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21期
编号:10391216
168例下颌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下颌骨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168例不同类型下颌骨骨折分别采用单纯颌间牵引固定、不锈钢丝骨间内固定及微型钢板、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结合临床给予正确评价。结果 168例下颌骨骨折治疗中,术后出现咬合干扰发生率为:颌间弹性牵引为16.44%(12/73)、不锈钢丝骨间内固定为45.45%(5/11)、微型接骨板内固定为8.64%(7/84)。结论 微型钢板、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是一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符合动静结合的生理要求。

    关键词 下颌骨 骨折 治疗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1-1960-02

    Th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of168cases
, http://www.100md.com
    You Yunhua,Chen Linlin,Tan Weibing,et al.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ical,The5 th Affill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dong,Zhuhai519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of the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Methˉods 168cases of mandibul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intermaxillary tracyion(in73cases),internal fixayion(in11cases),miniplate rigid fixation(in84cases).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were analysed by clinical evaluation.Results Excellent treatment effects were obtained in12/61,5/6,7/77of the cases with the three methods respectively.Conˉclusion The miniplate rigid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fracture is the bedt.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mandibular fracture treatment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活动的骨骼,位置突出,损伤后容易发生骨折,据统计,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骨骨折的50%~70%,并常伴有面部畸形及咬合关系紊乱 [1] 。对于下颌骨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颌间牵引复位固定及切开复位、骨间内固定;近几年来,由于颌面骨接骨材料的改进,对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多发性、粉碎性骨折,普遍采用坚固内固定。本文通过168例243处下颌骨骨折分别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和坚固内固定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本组168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均来源于我院10年间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人,所有病例资料、病史记载完整。本组168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中,男139例,女29例,二者之比为4.8∶1,其中年龄最大者为68岁,最小为1岁5个月,平均年龄27.6岁,21~40岁为高发年龄,占57.7%。职业以工人最多,占29.6%,其次为农民、干部、学生、学龄前儿童、司机和军人。
, http://www.100md.com
    1.2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89例(53.0%)、高空坠落伤30例(17.9%)、钝器击伤18例(10.7%)、拳击伤17例(10.1%)、跌伤12例(7.1%)、其它2例(1.2%)。

    1.3 骨折部位分布 168例下颌骨骨折中,共有骨折线243处,平均人均发生骨折1.45处。骨折发生的部位依次为:颏部、下颌体、髁状突、下颌角(见表1)。

    表1 168例下颌骨骨折不同部位骨折线数目

    2 治疗方法

    单发或多发性下颌骨骨折,骨折移位不明显,或手法可复位者73例(43.45%),采用单纯颌间结扎牵引复位固定,口外加用颅颌弹性绷带,一般固定3~4周,拆除颌间牵引后多数出现暂时性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后很快可恢复。多发性下颌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骨折移位明显,咬合关系紊乱者84例,采用局麻或全麻切开、复位,小钢板或微型钛板内固定,附加单颌牙弓夹板固定1周。髁状突骨折移位不明显均采用保守治疗,颌间牵引3~4周;移位明显者行耳屏前或颌下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另11例下颌骨折采用不锈钢丝骨间内固定。儿童下颌骨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168例不同类型下颌骨骨折治疗情况治疗方法

    3 结果

    本组168例下颌骨骨折病人,经上述不同方法治疗,除2例取钢丝,3例取钢板,4例出现术后软组织感染,2例术后骨组织感染,其余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张口度达3.0以上。术后出现咬合干扰发生率为:颌间弹性牵引为16.44%(12/73);不锈钢丝骨间内固定为45.45%(5/11);微型接骨板内固定为8.64%(7/84)。不同方法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

    表3 168例下颌骨骨折不同方法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4 讨论

    由于上下颌牙齿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下颌骨骨折,特别是骨折移位不明显或手法可复位者,常采用铝丝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复位固定,患者容易接受,复位效果基本满意。本组73例(43.45%)单发性、多发性及粉碎性骨折采用单纯颌间牵引4周,12例出现咬合干扰,经调合,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但绝大多数(58/73)出现暂时性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后均得以恢复。另外有5例出现下唇麻木,2例颏部皮肤麻木感,可能是由于骨折错位损伤下齿槽神经及颏神经所致,给予维生素B 1 、B 12 等神经营养药治疗及随着时间的推移,麻木症状逐渐消失。
, 百拇医药
    本组168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中,利用不锈钢丝骨间内固定的患者11例,虽然术后均附加颌间牵引1~2周,但仍有5例咬合关系恢复不理想,出现咬合偏斜。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锈钢丝结扎内固定稳定性差,未能结扎牢固。二是术中因肌肉的收缩不易达到准确的复位。三是术后的张、闭口运动,不锈钢丝结扎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咀嚼肌群的牵拉力量,使原已复位的骨折断端又发生了轻度移位。

    随着骨折固定材料的改进,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坚固内固定技术和以微型钢板、钛板为 代表的接骨材料逐渐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治疗技术,如骨间钢丝结扎固定、克氏针固定和外固定等方法,像颌间结扎固定这样重要的技术也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 [1] 。在本组病例中,我们应用微型钢板、钛板行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84例,均取得满意效果,仅有7例出现咬合干扰,经调合,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在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中,笔者的体会是术前1~2天,先行颌间牵引,这样可使错位的骨折逐渐复位,同时帮助固定前咬合关系的维持;术中彻底清除骨断端嵌入组织或炎性肉芽组织,使骨折片能轻松复位,再行颌间牵引使咬合关系完全恢复,固定接骨钛板;术后视咬合关系的恢复、骨折固定的稳定情况适时拆除牙弓夹板,或再维持颌间牵引2~3天。
, http://www.100md.com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的常见骨折,因其分类复杂,骨折发生后容易引起骨折块移位及下颌骨垂直高度的改变,甚至还可能影响下颌骨的发育,因此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早在半个世纪之前,Bellinger等 [2] 就提出了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的不同观点。目前认为除儿童髁状突骨折应慎重外,一般髁状突脱出关节窝,向内侧成角30°~40°以上的畸形,升支垂直距离明显缩短导致咬合关系紊乱者为手术适应证,其余可采用保守治疗。我们对髁状突骨折的处理原则是:关节囊内骨折或囊外骨折移位不明显、无明显张口受限者偏向非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有48例髁状突骨折,其中31例采用保守治疗,即后牙垫以橡皮垫颌间牵引,待骨折片复位后,去除橡皮垫继续颌间弹性牵引2周,咬合关系得以恢复。

    对于下颌骨骨折的疗效评价,已有部分学者从咬合关系以外更广更深的层次进行了研究[3] 。但从临床实际来考虑,笔者认为患者咬合关系的恢复好坏仍然是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最重要、最直观的指标。通过对168例下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治疗方法,应首选;在条件不具备的基层医院,颌间牵引固定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治疗方法;而不锈钢丝骨间固定因其稳定性差,应逐渐被淘汰。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刘彦普,雷德林.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16(5):412.

    2 Hayward JR,Scott RF.Fractures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J.Oral MaxillofacSurg,1993,51:57-61.

    3 梁河清,王美青,石子英.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后功能评价.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9,5(4):232.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

    330006江西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

    (编辑云 清), http://www.100md.com(游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