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 直立性低血压
编号:10391638
低血压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探要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1-0054-02

    低血压是一种世界各地广泛发生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不完全统计,发病率是人群的10% [1] ,发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与高血压相反,即发病年龄轻,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一旦出现低血压,患者表现有精力不足,不耐劳累,抵抗力下降,所以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疲乏无力、头痛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心悸胸闷、畏寒肢冷、自汗易感冒等临床症状,影响工作和学习。有资料表明部分老年人患低血压更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据文献报道脑血管意外大约有2/5是由低血压所致。国外的研究显示在老年人中,低血压人群和正常人群相比死亡率增高 [2] ,这说明低血压不容忽视。

    现代医学认为血压的形成主要与心脏的收缩力、血管的弹性、血容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生与营养状态、工作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中枢神经细胞能力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以致血管收缩无力造成低血压状态。当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即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此时易产生精神萎靡、健忘失眠、头晕疼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胸闷心前区重压感、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肢体倦怠、精神不振、甚至晕厥等症状。低血压其心肌梗死复发危险性比正常血压和高血压者大,因为低血压可使血流缓慢,血凝成分增高。所以,低血压的发生与心脏功能、血管功能状态、血容量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激素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有密切关系。实验室检查发现低血压患者T细胞总数、辅助性T细胞数以及IgG值较正常人群低下。研究表明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性并不亚于高血压,临床上低血压患者并不少见,而低血压患者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易疲劳、自觉不适症状较之高血压患者更多,生活、工作质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目前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甚少,因此低血压是一个期待研究的课题,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特殊疗法。仅采用对症处理,加 强营养,锻炼身体等。
, 百拇医药
    祖国医学具有较强的治疗优势。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气虚”、“劳倦”范畴,其病机多由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所致清阳升通不顺,阴气承接障碍,阴阳失和。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摄生调养不济所致,或劳累过度或突然大失血,以致血脉空虚,气弱血亏,心脉清窍失其充养。通常中医将低血压分为3型:(1)气虚血亏型:病机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失血之后,耗伤气血以致气血两虚,脑失濡养所致。患者表现有每每劳累即发作,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或多睡,神疲懒言,倦怠食少,舌淡,脉细弱。(2)肾精不足型:病机为脑为髓之海,肾主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之人则肾之精气不充,或年老体衰精气日亏,致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以致髓海空虚而发生低血压。患者表现有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健忘少寐。腰酸。(3)痰浊中阻型:病机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受损,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患者表现有头重如蒙,胸脘痞闷,恶心欲呕,少食多睡,舌苔白腻。

    中医治疗以补益气血,升举清阳,补元益脑为主。不仅能改善低血压状态,并且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的虚损状态,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眩晕不作。对低血压的临床辨证施治如下分三型:(1)气虚血亏型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采用归脾汤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兼能补血安神,方药:人参、党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远志、枣仁、龙眼肉。(2)肾精不足型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于阴虚者,宜补肾益阴。方药:补肾助阳用右归丸,方中熟地黄、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萸肉、菟丝子、牛膝、龟版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以填精补髓,二方均可加龙骨、牡蛎之类,以收敛浮阳。(3)中阻型治疗以化湿祛痰、升举清阳为主,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本方用二陈汤化湿祛痰,加白术以健脾,天麻以息风,是标本兼顾之法。倘痰郁化火,证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者,益温胆汤加黄连、黄芩以化痰清热 [3] 。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吴锡桂,黄广勇,赵建功.中国人群低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高血压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1,9(1):11-13.

    2 Ttila K,Haavisto M,Rajala S,et al.Blood pressure and five yearsurvival in the very old.BMU,1988,296:887-889.

    3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2,169-172.

    (收稿日期:2003-04-03) (编辑 禾苗), 百拇医药(侯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