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0期
编号:10392510
心包囊肿15例的临床X线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0-2924-01

    本文总结分析15例心包囊肿的临床X线特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9.1岁。其中10例无自觉症状,由胸透发现,余5例有轻微的心悸、气短、咳嗽及心前区不适等。心电图检查除1例有窦性心律不齐及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均正常。X线表现:本组15例心包囊肿的分布为右前纵隔心膈角处8例(53.3%),左前纵隔心膈角处5例(39.3%),右膈上及左前中纵隔各1例。囊肿大小为3~13.5cm,平均7.5cm,多为椭圆形、半圆形的密度增高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整齐,2例有亮状钙化,1例随呼吸变形,1例随体位变形,1例有传导搏动,1例压迫心脏向健侧移位。术前7例诊断正确(46.7%),余者诊断为皮样囊肿、心包脂肪垫、肺错构瘤、胸腺瘤、纵隔囊肿等。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心包囊肿的病因与病理改变 心包囊肿是在胚胎时期原始腔隙未能和其他腔隙隔合成心包,而单独形成一个空腔,以后就可发展成为心包囊肿。囊肿壁多菲薄透明,外壁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壁为单层的间皮细胞,其上有血管分布,类似心包组织,囊内含有澄清或淡黄色液体,偶见血性液体。

    2.2 心包囊肿的临床特点 心包囊肿比较少见,约占纵隔肿瘤与囊肿的8.9%,纵隔囊肿的17%。其发病率较低的原因,除本病少见外,尚因多数无症状,有的囊肿小又与纵隔阴影互相重叠,不易被发现,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本组平均为39.1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多为其他原因胸部透视偶然发现,本组为66.7%。有症状者为心悸、气短、咳嗽及心前区不适,本组尚有1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可能与肿物压迫有一定关系。少数病例因囊肿压迫膈神经而使患侧季肋部痛,并向肩部放射,疑似慢性胆囊炎;有的病例可因过劳或体位改变而使疼痛加剧;如果囊肿发生破裂可并发炎症表现。
, 百拇医药
    2.3 心包囊肿的X线表现 心包囊肿的发生部位多数具有典型特征,以右膈角居多,约占50%~65.5%;其次为左心膈角区。本组两心膈角区者占86.7%,余者为前纵隔心脏大血管交界处、膈上与肺野内,而且多为单侧发生。心包囊肿位于前纵隔者占80%以上,少数在中纵隔或叶间裂,乃至造成误诊。心包囊肿的形态以椭圆形、圆形和半圆形为多,本组均属于这种情况。少数为不规则状,亦有报道为“元宝”状。位于右心膈角的较小囊肿,在侧位片上观察状如“泪滴”,此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较大的囊肿,因壁薄又内含液体,可随呼吸和变换体位发生变形,往往是扁圆形者,在倾斜体位时,病变长轴与地面平行,笔者认为此亦为其特征之一。囊肿边缘光滑,密度淡而均匀,无分叶,如果与周围组织粘连,可显示欠光滑。囊壁钙化比较少见,多为壳状,钙化阴影之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对囊壁钙化的价值,Zhao Feng等指出:纵隔多数囊肿都可出现亮状钙化,如支气管囊肿、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和心脏-心包包虫囊肿等。因此,有壳状钙化出现仅说明是一种囊性病变,而无定性诊断价值。囊肿的大小为1.5~24cm,一般在3~6cm,本组平均7.5cm。囊肿较大者,可压迫心脏发生移位。囊肿的传导搏动,多见于较小而无粘连者;其中位于左心缘旁者搏动较明显,此与左室搏动较强有关。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孙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