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3期
编号:10392442
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出血的血管内治疗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出血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护理措施。方法 经CT及MRI确认为颅内出血病例计38例,再经DSA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AVM),根据AVM病灶特点,行超选择介入治疗,并以治疗后病人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8例中26例栓塞后出血消除,2例出现新生动、静脉畸形,24例并发脑梗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穿刺部位血肿4例,脑梗塞2例,头痛3例。结论 AVM病灶旁的细小引流静脉是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栓塞中应防止发生动脉瘤病变,术后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时诊断处理,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介入治疗学 手术后并发症 护理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3-0277-02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具备以脑实质内出血为发病特点的AVM常常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且预后不佳。笔者自1998年6月中收治38例,效果较满意,并结合回顾术后9例并发症病例资料并探讨,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30例,女8例,年龄20~75岁,平均40.6岁,病史0~2年。

    1.2 临床表现 38例中以多发头痛、呕吐、晕倒等症状发病,经CT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影像学检查:38例均经DSA证实为AVM。

    1.3 治疗方法 均使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送入微导管,漂浮至畸形血管团内,视瘘口大小决定放入螺旋圈与否,然后使用a-氰基丙烯正丁酯(NBCA)胶将病灶填塞;注射后拔出微导管防止粘管现象。栓塞后在透视下检查栓塞情况,直至效果满意。术中注意控制血压稳定。

    2 结果

    2.1 38例中畸形血管团直径2~10cm不等,10例有静脉回流;12例血管生长侵入脑室。
, http://www.100md.com
    2.2 38例栓塞均成功,治疗后2~48h发生并发症9例(23%)其中穿刺血肿4例,脑梗塞2例,明显头痛3例,经积极护理后痊愈8例,好转1例。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由于AVM合并脑出血发病较急,预后较差,所以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在治疗方法上通常有血管内栓塞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血管栓塞的操作简单,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治疗和疗效稳定 [1] 。38例中2例因栓塞后出院发生再出血;2例出现新病灶。3.2 并发症及护理

    3.2.1 皮下血肿 4例于穿刺后在皮下形成4~5cm圆形血肿,发生原因主要是穿刺操作过程中不顺利以致重复穿刺、粗针穿刺或肝素用量过大。术后严密观察局部无污血,嘱病人卧床24h以上,10h以内下肢制动,穿刺部位“8”字固定加压包扎,必要时使用止血剂、抗生素,避免形成假性动脉瘤 [2]
, http://www.100md.com
    3.2.2 脑梗塞 栓塞后脑梗塞情况较严重,轻则偏瘫,重则死亡。主要原因与术中肝素不足,导管在血管内滞留时间长,损伤内皮细胞,过多栓塞剂通过颅内病变部位进入远端小动脉等原因。术后早期观察语言、运动、感觉功能有无变化,如发现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失语,意识不清,应考虑脑梗塞情况可能。38例中2例脑梗塞发生,经及时扩容,扩血管,高压氧治疗,3周后肌力恢复至Ⅲ级,效果较佳。

    3.2.3 剧烈头痛 38例中3例第一天剧烈头痛,是颅内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持续约4~5天,多因栓塞治疗刺激颅内血管和脑膜所致,需与栓塞后脑出血鉴别。及 时发现病情,进一步行CT检查排除。对症处理使用止痛剂、镇定剂。

    3.3 治疗及护理结果表明 经血管内栓塞对AVM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痛苦小,操作简单,辅以V-刀或X-刀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并应结合护理诊断,预防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晓东,廖正银,魏长兴,等.四川医学,2000,21(9):756-758.

    2 高爱荣,孙丰敏.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3):138.

    作者单位:250013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18)

    (编辑晓 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