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4期
编号:1039295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167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4-3287-02

    粘连性肠梗阻是各种类型肠梗阻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其治疗多缠绵难愈、易复发、不易根治,且往往只依靠西医方法治疗,病程长,病人痛苦多,费用大。手术治疗也难有良策避免粘连。中医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治疗效果。有粘连可能发生的情况时,如手术、外伤、炎症等,应用中药可做到防治粘连。我科自1993年7月~2002年12月收治各种肠梗阻病人364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167例。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7例中,男128例,女39例,年龄6~81岁,平均39岁。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102例,纯中药治疗39例;手术治疗26例,其中肠绞窄或因肠襻粘连成团不能松解而行肠切除15例,肠粘连松解11例。随访1年内复发27例,其中17例为手术治疗后病人。
, http://www.100md.com
    1.2 诊断 粘连性肠梗阻均有腹部手术、外伤、炎症等病史,临床上多以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为主要表现,结合X线等辅助检查做出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多有受凉、饮食不节等诱因,一般起病较缓,逐渐加重,开始为不全梗阻,由于延误就诊或治疗方法不当,造成病症加重,发展成为完全梗阻,甚至出现肠绞窄。用中医理论将肠梗阻略分为三种:(1)气滞型:腹痛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腹稍膨胀,腹软,有时见肠型,伴恶心呕吐,或间有排气。(2)瘀结型:痛有定处,中度膨隆,可见肠型,伴呕吐,无排便排气。(3)疽结型:腹痛剧烈持续,腹胀明显,全腹压痛拒按,腹肌紧张,呕吐,无大便、矢气,或有肛门排出血性液体。

    1.3 治疗 本病病位多在小肠,中医定为阳明腑实证。痛、胀、吐、闭四大症状,闭为其首,故治以疏通肠道最为重要,一旦便通气畅,则四症皆消。故治当以通里攻下为基本法则,兼以辨证施治。对于初始发病,病症轻缓,无恶心或轻微恶心者,即部分“气滞型”肠梗阻,直接口服“粘连缓解汤”(大黄、木香、川朴、枳壳、莱菔子、川楝子、红花、金银花、蒲公英、甘草)或蓖麻油,部分病人则得以缓解,以后连服3天。不能缓解者,结合西医方法治疗,进行禁食、胃肠减压、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有绞窄趋势者适当应用抗生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胃肠减压后,对无血运障碍者,即“气滞型”和“瘀结型”,胃管内注入中药,用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天可用药1~2次。中药剂选用粘连缓解汤;一般肠梗阻尤气胀明显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重型肠梗阻,肠腔内积液较多者使用甘遂通结汤。对血运有绞窄趋势者做好手术治疗准备,经24~72h综合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已转为有血运障碍者及时行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2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多由腹腔内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及异物所致,以术后发病最多。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等辅助检查做出临床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西医方法能够快捷有效的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也能通过胃肠减压来缓解腹胀起到治疗作用,但往往达不到最终目的。手术本身就可以造成粘连,用手术方法不但给病人增加痛苦,而且术后多有复发,甚可加重粘连,故不可轻取。中医方法:通过辨病辨型,了解有无血运障碍,临床上粘连性肠梗阻多为气滞、血瘀、痞结瘀疽。应用中药治疗,通里攻下,辅以活血化瘀,理气降逆,达到便通气畅,则痛、吐、胀诸症自消。同时密切观察病机转化,病情不能好转或有发展即可考虑手术治疗。综合疗法是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措施,中医药应用有西医治疗所不达的独到之处,可使许多病人免于手 术或手术后复发再手术的痛苦。本组27例复发病例有17例为手术后患者,约占63%。当然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否定。

    作者单位:053500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外科

    (编辑秋 实), 百拇医药(张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