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3期
编号:10392384
肝癌的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附2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3-0249-01

    肝癌的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经历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方法改进,目前已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就我院20例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肝癌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0~68岁。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等。全部病例均经AFP测定、B超、CT、血管造影等方法证实为肝癌。其中5例合并肝硬化,并有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和脾肿大,白细胞均低于4.0×10 9 /L,血小板低于100×10 9 /L,具有明显的脾功亢进征象;2例为单个结节直径<3cm的小肝癌;3例为几乎侵犯整个肝右叶的巨大肝癌。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s法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明确后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治疗次数1~3次不等。药物为含抗癌药物(5-FU500mg、ADM40mg、MMC20mg)的40%碘化油乳剂5~10ml。3例巨大肝癌加用明胶海绵条栓塞。合并肝硬化的5例再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脾动脉,用明胶海绵条栓塞,并注入庆大霉素24万U,可栓塞脾实质的1/3~2/3左右。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发热等症状,行脾栓塞者反应较重,并有左上腹痛等症状。上述症状均在术后数天消失。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复查:ATP均下降至<200ug/L,CT显示肿瘤缩小,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减少、变细、肿瘤染色变淡。5例行脾栓塞者白细胞、血小板显著提高。全组病例均生存半年以上,其中5例生存1年以上,2例生存2年(小肝癌)。

    3 讨论

    3.1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疗法。此疗法提高了化疗药物在局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降低了全身体循环浓度,因此在明显提高疗效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全身副作用及化疗反应。动脉内插管注射栓塞剂,可阻断肿瘤血供,并且栓塞剂作为载体可运载各种化疗药物,使其缓释,与肿瘤接触时间延长,从而增强疗效。由于介入放射疗法是采用经皮穿刺插管的方法,故损伤较小,适应证较宽,可用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
, 百拇医药
    3.2 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以减轻门脉高压,缓解脾功亢进,从而减少肝动脉栓塞的并发症,保证其顺利进行。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因存在门脉高压与脾功亢进,给肝癌的介入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如胃底、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脾功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更显著降低从而导致感染、出血等。如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则可缓解门脉高压、脾亢所引起的上述并发症,提高生存率。但脾动脉栓塞的程度要适当控制,以减轻术后反应。

    3.3 尽管AFP检测、B超、CT等在肝癌的发现和诊断上占重要地位,但是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仍是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此法因其对病灶类型的识别和微小病灶的检出率高(92.8%),而占有明显优势。临床疑有肝脏肿瘤,特别是AFP阳性,而B超、CT不能确诊时应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以便确诊及鉴别肝癌、肝血管瘤、肝结节状增生等占位性病变。本组中2例小肝癌患者即为有临床症状且AFP阳性,而B超及CT未能确诊者,最后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而确诊。化疗栓塞剂在有效地缩小肿瘤的同时,也引起肝功能的损害。巨大肝癌如在一次介入治疗中过多地使用化疗药物与栓塞剂,将严重损害肝功能,造成术后肝功急剧下降,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等,甚至发生肝功衰竭。因此应适当控制化疗药及碘油量,避免肝脏一次性大面积供血受阻所引起的肝功衰竭。

    作者单位:110024辽宁省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16)

    (编辑晓 勇), http://www.100md.com(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