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0期
编号:10392494
布鲁氏菌病临床病象的中医认证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0-2915-02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1] 。它在世界上有广泛地流行,能引起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常伴随慢性脓毒症和神经、循环、生殖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容易转成慢性,以至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布病对机体的损害严重,使患者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对病人进行治疗,以使其尽快康复,有必要对该病的临床病象进一步予以分析,为中医治疗奠定基础。

    1 布氏菌病患者可有一系列临床表现

    急性期布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寒战多汗、骨关节和肌肉疼痛、乏力、头痛、食欲减退。慢性期患者常表现为精神抑郁、失眠烦躁、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痿、遗精、手足发热等。布氏菌病的名称,在祖国医学中没有记载,但从中医临床症状上看,并不乏表述,诸如:湿温、湿热(急性期)、痹症、虚损(慢性期)等证候。
, 百拇医药
    2 证候认识

    2.1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2] 一般表现为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主要症状。本症起病较缓,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迟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证候。

    2.2 湿热是湿温的主要致病原因 湿重于热:邪遏卫气,邪阻膜原,身痛有汗、寒热往来,舌苔白厚腻,脉缓。湿热并重: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苔黄滑腻,脉象濡数。热重于湿: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身重脘痞,苔黄微腻,脉象滑数 [2]

    2.3 痹证 [3] 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 http://www.100md.com
    2.4 虚损 [3] 又称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由于湿热之邪侵犯机体之部位,机体抗病能力之强弱和气血阴阳之盛衰不同,表现为邪中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的深浅程度及演变过程变异。

    3 中医、西医对布氏菌病发生认识原因

    中医认为是由于脾胃受损,正气内亏,营卫失调,防御能力低下。外感湿热病邪,内外相引而致。西医认为布氏菌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粘膜侵入机体,在血液中播散、在细胞内寄生,形成病灶,引起感染,同时也产生免疫反应,且自身免疫也是布氏菌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4 布氏菌病受邪的过程

    4.1 急性期 中医认为布病是由于湿热病邪 [4] ,经口侵入于胃或经皮肤通过经络渗透于肌肉,脾胃属中焦 [5] ,主肌肉故经二者皆能入中焦(脾胃),造成脾失运化升降转输之力,胃失腐熟之机,则气化失司、气机受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为阴土主湿,病人中气虚则邪从湿化(阴化),病变多表现在脾经而致湿偏重;胃为阳土主燥,病人阳气偏旺,则邪从热化(阳化),病变多表现在胃经导致热偏重,湿与热互相交蒸,可湿热并重。湿热交炽郁蒸气分,可由中焦(脾胃)上于心肺(上焦),也可下犯肝肾(下焦)。由于脾受湿困,胃受火炽,湿伤阳气,热伤精血,湿热久羁,常可化燥化火,却烁肝肾之阴,致成肝肾阴津亏损、气血耗伤之虚损证。或因病邪久羁,理空疏,卫阳不固,络脉凝瘀,其湿邪留经气血被阻,外复感风、寒、湿之邪乘虚侵犯经络而致疼痛,故其病邪可外犯肌表关节、内犯脏腑而表现出恶寒、发热、出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及睾丸肿等。所以把急性布氏菌病列入湿温、湿热的范畴。
, http://www.100md.com
    4.2 慢性期 一是由急性期失治或误治而湿热潜伏或热去湿存,再加上久病正气耗伤,故而导致正虚邪盛。二是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所致,机体在风寒湿邪作用下,气血运用不畅,久之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寒盛则疼痛加重为痛痹,风盛则风痹,湿盛则着痹,湿热郁久化热则为热痹。在疼痛的发生上,祖国医学不仅强调外因的影响,也重视内因的作用,久病多虚,虚伤正气,从而出现阴、 阳及气、血亏虚的证候,如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所以把慢性布氏菌病列入“虚损”和“痹症”的范畴。

    5 布氏菌病西医表现、分类与中医辨证的比较

    前驱期表现为:发病缓慢、全身不适,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头痛多汗,相当于中医的湿温期。布氏菌病的急性期表现:高热明显、乏力重、自汗盗汗,并出现较高的血清学阳性反应,相当于中医的湿热期。布氏菌病的慢性期长表现为骨关节肌肉疼痛、乏力重、自汗多、四肢发冷、性功能低下,相当于中医的痹症和虚损。
, 百拇医药
    6 中医辨证对布氏菌病治疗的意义

    在布氏菌病的急性期,可以配合抗菌药物,对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在布氏菌病的慢性期,主要以中药治疗为主,治疗前,必须进行临床分型,方可对症下药。

    7 根据中医理论对布氏菌病采取的治疗原则

    急性期布氏菌病的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祛风化湿。慢性期布氏菌病的治疗原则(1)虚症型治疗原则为:扶正固本;(2)血瘀型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3)痹症型治疗原则为:蠲痹通络。

    本文承蒙主任医师黄长青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1989,3:1.
, 百拇医药
    2 孟澍江.温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7.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65.

    4 王永成.布鲁氏菌病讲义.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1983,3:103.

    5 中等卫生学校统编教材编写组.中医学基础.广州:广东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16.

    作者单位:137000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

    137000吉林省白城市医院

    (编辑运 河), http://www.100md.com(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