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3期
编号:10392609
小切口成人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3-3160-01

    采用合成纤维网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普外科在应用同时根据其术式特点采用小切口,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30例为1999~2001年我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43.5岁,右侧18例,左侧12例,腹股沟直疝3例,腹股沟斜疝27例。

    1.2 手术方法 应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切口由外环的近侧向内环方向偏外上约2cm,直达腹外斜肌腱膜。于外环附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保护其下的神经,充分显露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以为在两者之间插入补片留出空间。一般手术中通常不必在内环的外侧分离显露2~3cm,但在此术中很重要。游离精索时为避免损伤后壁,应尽量从靠近耻骨结节部位开始。由于我们采用切口较小,操作部位可能较深,特别是对于肥胖者,可适当扩大切口,一般情况下,由内环至耻骨结节将精索从腹股沟管后壁完全游离,是足够的,此时还可同时判明是否存在直疝。
, http://www.100md.com
    1.2.1 腹股沟斜疝时疝囊的处理 寻找疝囊在内环附近即可,应用聚丙烯填塞物时,在疝囊很小的情况下,可不必切开疝囊,只需剥离至疝囊颈部,将疝囊向腹腔翻转还纳即可。但疝囊寻找困难时,还是切开疝囊及其他可疑组织以确定疝囊为好。切开应在远离内环处进行,用不吸收线缝扎疝囊。当把疝囊向腹腔内翻转还纳时,可通过此囊向腹腔内探查,以确定同时是否存在直疝。对于巨大的疝,可行远端开放,近端缝扎,但应注意疝囊不应强调高位结扎,否则当插入填塞物时会出现没有足够的深度、空间留置的情况。有时当在还纳的疝囊中插入填塞物时,在小的疝中内环扩大不明显,在这样的病例中,若在疝囊的顶部及填塞物的顶部之间缝合一针固定,此时填塞物比较容易插入,可以减少填塞物从囊内滑脱的可能。但应注意如插入比较紧时,有压迫腹膜直接进入腹腔引起肠瘘及肠粘连的可能。填塞物的型号一般根据内环及疝表的大小进行选择。填塞物呈花瓣样圆锥体,由多个此种单体重叠而成,可通过增加、减少单体的数目来调节大小,而高低可通过降低圆锥体高度来解决。由于在疝囊中填塞物可很好地插入疝囊固定,一般不必固定,固定时可将其顶部缝于腹横筋膜3针即可。
, 百拇医药
    1.2.2 腹股沟直疝的疝囊处理 疝囊存在于腹股沟管的后壁,且疝囊的基底部不明显,呈现后壁整体隆起的情况多,多认为整个后壁薄弱。此时可不插入填塞物,而只应用补片即可。切开正常强度的腹横筋膜,行疝囊内翻,插入填塞物是不必要的。直疝时插入填塞物往往不稳定,需同腹横筋膜或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3针。

    1.2.3 后壁的加强 由于在内环处应用填塞物,故缝合缩小内环是不必要的。下一步即可应用补片进行修补。此种补片有两叶组成,其中即有一裂口用于穿过腹股沟的内容,其中两叶可给予缝合。此操作可起到对内环的加强作用。将补片插入留置于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之间,其内侧方向往往较大,可给予适当的剪裁,剩余部分可覆盖于近耻骨内侧。不必固定。

    1.2.4 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组织、皮肤 手术时间平均为(32±4)min,而以往的传统方法为(42±8)min。术后仅给予口服抗炎类药物,1周后可进行打乒乓球等运动,3周以上即可提拿较重的物品等重体力劳动。
, http://www.100md.com
    1.3 疗效 此手术无特殊的并发症发生,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仅有2例出现血肿,给予穿刺后治愈,近2年的观察无复发的病例出现。

    2 讨论

    传统的手术一般分为3个步骤:(1)疝囊的寻找、高位结扎。(2)内环的缝缩。(3)后壁的加强[(2)及(3)往往同时进行]。后壁的加强又分为Bassini氏法及McWay氏法等,都必须有一从耻骨结节至内环5~6cm的切口。而应用填塞物时,疝囊的寻找、剥离,填塞物的插入在内环近旁即可,应用补片时亦不需要行大切口。原因是只需将腹股沟管后壁暴露,并在暴露处插入补片即可,故应用2cm的切口即可达到目的。对于肥胖的患者,因其术野较深,可适当扩大切口,对于巨大斜疝,无论多大,在内环附近操作,不必剥离疝囊至颈部,切开还纳内容,即使小切口也可完全实现。通过应用小切口减少了不必要的解剖,减轻

    了病人的痛苦。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