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4期
编号:10393341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4-0379-02

    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鼻腔狭窄,形态不规则,常规检查方法难以窥及全貌,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由于受视野的限制,难以完全清除病变,临床治疗效果不尽人意。随着鼻内镜手术的运用,使鼻息肉、鼻窦炎的治疗从所谓的治疗性手术,逐渐演变为恢复鼻腔和鼻窦生理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手术,我科从2003年2月~10月间进行83例鼻内镜治疗手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其中男48例,女35例,年龄13~69岁。根据病史、症状及检查所见和鼻窦CT扫描片结果,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评定标准 [1] ,本组Ⅰ型Ⅰ期14例,Ⅰ型Ⅱ期24例,Ⅱ型Ⅰ期25例,Ⅱ型Ⅱ期14例,Ⅱ型Ⅲ期6例。其中单侧17例,双侧66例。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0°和70°的WOLF鼻内镜及摄像系统和电视监视器下进行手术,术中使用XPS2000电动切割器。伴有息肉者先用电动切割器切除,开放全组筛窦及蝶窦,同时探查和扩大额隐窝及上颌窦自然开口。有15例中甲息肉样变者切除中甲,其余均保留部分或全部中甲。病人采全麻60例,局麻23例。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一天根据手术通知单,准备好鼻内镜器械消毒,0°和70°内窥镜,导光束放入用40%福尔马林薰箱薰蒸12h,配套器械和一般普通器械(如枪状镊2把、扩鼻器1把、小药杯1只、小碗2只、弯盘1个)以及布类打包高压消毒。

    2.2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检查是否携带CT片,并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和优点,设法稳定病人情绪,解除病人术前的恐惧感。开放静脉通道,并连接三通道,以供术中使用。
, 百拇医药
    3 术中配合

    3.1 病人采取平卧位,麻醉医生插好管后,给病人头下放头圈,将头部抬高30°,术野消毒及铺巾,双眼不可过紧,以便观察术中有否复视、眼球外突、瞳孔变化的异常。供给鼻内镜导光束及配套器械,并接上冷光源及吸引器,备齐70℃左右的灭菌热盐水(去雾用),提供冲洗盐水。药杯盛0.9%氯化钠内加1%盐酸肾上腺素3~4支30ml,使视野暴露充分,收敛鼻甲收缩鼻腔粘膜血管。注意将丁卡因和利多卡因在台上分开盛放,以免将丁卡因用来做局麻注射。

    3.2 术中由于镜面不时被水汽遮住,为了保持镜面清晰,需不停地加热盐水以去除镜面水汽。

    3.3 手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手术出血量,注意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观察吸引瓶内失血量,如出血较多,按医嘱给予代血浆,加快输液速度,并用止血药处理。

    3.4 术后用Merocel高分子止血海绵填塞鼻腔,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10ml混合液注射,使其膨胀。在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情况下,护送病人回病房,并向病房护士床头交班。
, 百拇医药
    3.5 术后收检鼻内镜及配套器械,及时冲洗吸引器切割器中的血块、组织碎片等杂物,甩除手柄内的残留水分,导光束应环绕放置。由于鼻内窥器械属精密仪器,清洗时应避免碰撞损坏,hammer甩干水后用纱布包好,严禁接触油污或磨擦,小心放好。

    4 讨论

    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并发症少和效果好的优点,是一门新兴的技术 [2] 。术前须认真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其思想顾虑。术中须保持镜面清晰,有良好的照明和术野,同时各种器械在术中须保持清洁,无血痂及分泌物粘附,便于手术者需要时能立即使用,以缩短手术时 间。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和出血量的多少,术中血压最好保持在90/60mmHg左右(全麻手术)。如出血量<500ml,只须输平衡液;如出血较多,术中除补液外,应给予立止血注射。术毕时采用Meroˉcel填塞鼻腔,并注射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使之充分膨胀压迫止血。Merocel与凡士林纱条相比,其优点是病人痛苦少、出血少、易于取出。我科83例病人经采用鼻内窥手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 张学军.鼻内镜临床应用新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1994,5(1):36-38.

    作者单位: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手术室

    (收稿日期:2003-12-01)

    (编辑黄 杰), http://www.100md.com(徐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