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3期
编号:10393193
甘温除热法应用浅议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3-0206-01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现笔者结合临床,浅议其应用病证如下。

    1 用于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之发热

    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畏寒自汗、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等。脾胃位居中州,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才能体健无病,若脾胃损伤,中虚寒生,虚阳浮越,发热之症就会藉此而生,此时治宜大剂参、芪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症甚者,合肾气丸、四逆汤等。

    2 用于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

    症见低热反复、疲倦乏力、纳差口苦、或有胸腹热感、苔薄黄腻、脉濡或稍数等。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脾运健则水谷化而无湿患,脾运失健则水谷不化而湿浊内聚,湿蕴化热,故有阴火发热之证。正如李杲所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此时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以免再伤脾胃、益损中阳。

    3 用于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邪气,正邪相搏所致之发热

    症见低热不退、畏寒自汗、易于感冒、或有咳嗽咽痛、苔薄、脉浮紧或浮数无力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之人,卫气不足,故有是证。此时,治宜视其标本,邪正兼治,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使正气复而卫外固,邪气祛而病恙平。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合银翘、荆防、桂枝之类解表散邪即可。

    4 用于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化气血,血虚引起之发热

    症见反复发热、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白无华、心悸不宁、唇舌色淡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中虚脾弱,生化不及,血虚于内,阴不配阳,故发热。如《成方便读》云:“脱血之后……以阳无所附,浮散于外也”。治宜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之类,血足阳敛,其热可除。

    5 用于阳气不足,不能熟磨水谷,从而生化无常,阴虚而致之发热

    症见反复低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手中烦热、口干咽燥、头晕乏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人身阴阳,互根互用,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今阳衰阴弱而致发热,故治当阴阳兼顾,补气益阳同时,伍佐滋阴益肾之品,切忌过滋过腻,过用寒凉。若经以“壮水”之治,恐益损其阳,于症不利。综上所述,甘温除热之法为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之证而设,其理论依据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以温能除热也”。临证之时,尚应随气虚之后之演变或兼挟,如阳虚、湿热、外感、血虚、阴虚等,圆机应用,方能得心应手以奏奇功。

    作者单位:315500浙江奉化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04)

    (编辑松 石), 百拇医药(丁世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