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清热剂 > 清营凉血 > 犀角地黄汤
编号:10393773
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鼻衄12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3-0251-01

    我们自1995年以来,应用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鼻衄,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2例均为门诊患儿,男70例,女52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1岁。大部分患儿虽反复性发作,除4例为初发外,118例均有反复鼻衄史,曾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

    按中医分型:肺热72例,症见鼻衄而鼻孔干燥,呛咳痰少,身热,舌红,脉数;胃热42例,症见鼻燥,烦渴引饮,口臭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肝火旺盛8例,症见头痛眩晕,目赤善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犀角改为水牛角50~60g,赤芍9~12g,生地15~18g,丹皮6~9g,元参9~12g,焦山栀6~9g,鲜白茅根9~12g,牛膝6~9g,甘草3~5g。有风热表症者加黄芩、荆芥炭;便秘者加大黄;出血甚者加藕节炭、侧柏炭。服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凉服。服药禁忌:服药期间禁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饮食及剧烈活动。

    1.3 疗效标准 痊愈:鼻出血止,伴随症状消失,1年以内未复发。显效:鼻出血止,伴随症状消失,1年以内有复发。好转:鼻出血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1年以内有反复发作。无效:鼻出血及伴随症状均无减轻。

    2 治疗结果

    治愈94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9岁,学生。2000年5月28日诊。患儿自述1997年以来,经常发生鼻衄,每当夏秋季发生频繁,近1个月来,鼻衄每天均有发生,经西医用消炎、止血等药治疗,鼻衄一直未能控制,又请中医治疗,服药期间鼻衄好转,但停药后,很快复发鼻衄不止。刻诊:发热,鼻衄且鼻孔干燥作痛,呛咳痰少,口干,舌红,脉数。此乃肺热上壅、血络受伤,血溢肺窍而致鼻衄。治宜清泻肺热、凉血止血。选用加味犀角地黄汤:水牛角50g,生地15g,丹皮9g,赤芍9g,元参9g,焦山栀9g,黑芥穗6g,地榆炭9g,侧柏炭9g,鲜茅根12g,牛膝9g,甘草3g,水煎服。服药3剂,鼻出血止,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守服上方3剂,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论

    引起小儿鼻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肺经实热、胃火亢盛、肝火上逆,热邪迫血妄行所致。故清热凉血止血是其主要治则,选用加味犀角地黄汤为清热凉血止血的代表方,处方以水牛角为主药,以清营凉血、清热解毒。生地清热凉血,协助水牛角清解血分热毒,并能养阴,以治疗热甚伤阴,故为辅药。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既能增强水牛角、生地凉血之功,又可防止瘀血停滞,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用玄参取其凉血滋阴之功;山栀可清泻心肝、肺胃之火;芥穗有理血祛邪,兼有开闭止血之功;地榆、侧柏炭具有收敛凉血止血的作用,诸药炒炭,乃取其止血之性。茅根且有引火热之邪从下窍而出之用;牛膝可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以此方法为主,随症加减,灵活使用,符合鼻衄之治疗特点。只要组方精细,施药全面,方切病机,药中病所,既能增强止血效果,又可提高疗效。

    (收稿日期:2003-05-27) (编辑 刘娜), 百拇医药(严天顺)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清热剂 > 清营凉血 > 犀角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