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3584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综合化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5期
     【摘要】 目的 本文对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设置改革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提出了改革思路与原则。结果 在课程基础理论和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制定出临床综合课程方案,并比较了与传统临床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式、教学进程、课程门数、学时等的不同。结论 讨论了该方案的应用意义和前景。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临床综合化课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5-0650-03

    Pilot study on the design of clinic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r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Zhao Ziming,Chen Zhiyong,Gao Jiarong
, 百拇医药
    Xinqiao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7.

    【Abstract】 Objectiv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etting reform of clinic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r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Methods The article presented the pathways and principles of curricula reˉform.Result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base theory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al goal,the protocol of clinˉical integrated curricula was made.Conclusion It also compared the integrated curricula with 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curricula onthe curriculum goals,structures,patterns,processes,subject quantities and periods.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protocol were discussed.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clinic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为适应临床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临床综合素质成为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院通过对临床医学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临床课程将在优化专业、注重实践、加强人文的发展趋势判断下,进行了临床课程综合化改革研究,设置了科学化与人文化兼顾、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多元化和统一性结合、分科与综合并存的新的临床综合化课程。

    1 临床综合化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与原则

    1.1 改革思路 以临床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为依据,从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临床教学规律和医学生成长规律,遵循临床学科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淡化学科界限,以学科间的交叉、整合为主线,调整临床课程门类;按照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结构要求优化临床课程结构,促进临床课程间的衔接与融合,设置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开放的、模块化的临床综合课程,使之要能体现临床医学教育价值观,反映临床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有利于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结构的建立,达到培养目标。
, 百拇医药
    1.2 设置原则

    1.2.1 整体优化 即调整临床课程门类、结构,精选、重组、整合、增补临床理论课、实践课和选修课,打破传统临床课程结构,组成开放式、模块式的综合化课程结构。

    1.2.2 交叉融合 即淡化临床学科界限,注重临床课程内容融合和课程结构衔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问题为基础的综合化课程模式。

    2 临床综合化课程的理论基础

    临床综合化课程的形式在于弥补临床分科课程的先天不足,它更多地依据和符合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顺应了时代社会进步的要求。临床综合化课程作为一个临床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复合系统,直接受到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固有特性的启示和指导,坚持了整体分析,较好地建立了临床课程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课程基础学科的发展。临床综合化课程体现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统一,即在哲学上的认识观和选择上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临床素质结构)以及它们的统一问题(综合培养要求)。临床综合化课程在心理学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了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正确的新认识论对课程进行设置,较好地符合了医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学习过程的本质 [1] 。从教育社会学看,临床综合化课程采用整体的方式和综合的手段,正是顺应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 百拇医药
    3 临床综合化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新课程提出了“模块课程”,构建了“课程群”。这种课程群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体系纵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课程群内主干课程的主体功能,打破了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课程结构,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多模式综合的临床课程模块 [2] 。共分为“临床总论课程模块”、“系统综合课程模块”、“专科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等五个模块。各个课程模块根据教学内容按照相应的课程模式设置各自课程(见表1)。“临床总论课程”淡化了传统内、外科学和诊断学的学科界限,按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组织课程;“系统综合课程”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按人体器官系统重组课程;“专科课程”仍采取学科课程结构,但引入了 PBL和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拓展的“实践课程”和新增的“选修课程”结构开放、多模式并存。

    表1 临床综合化课程各课程模块及其内容(略)
, 百拇医药
    4 临床综合化课程与传统临床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4.1 教学进程 整个临床教学阶段自第6~8学期,传统临床课程为分段讲授理论课和集中见习,容易造成前后课程分离、学科课程间横向联系不够、课程内容孤立、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临床综合化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交叉融合,模块内课程进行重组、整合,课程内容增减、融合,减少了授课的重复、遗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临床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见表2、表3。

    表2 临床综合化课程教学进程(略)

    表3 传统临床课程教学进程(略)

    4.2 课程门数 传统临床课程开设必修课14门,临床见习在理论授课后集中进行。临床综合课程开设必修课20门,增设选修课9门(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也为开展主辅修制和学分制打下了基础),拓展的四类实践课程贯穿教学全程,见表4。
, 百拇医药
    表4 临床综合课程与传统临床课程门数比较 (略)

    4.3 课程学时 临床综合化课程理论课总学时648,与传统临床课程总学时813相比减少165学时,减少下来的学时用以增加实践课85学时和开设选修课80学时(学生至少选修4门,其中限选课至少3门)。临床综合化课程实践课程总学时为502,较传统临床见习课增加85个学时。新旧课程增减学时平衡,临床阶段教学总学时无改变,见表5。

    表5 临床综合化课程与传统临床课程学时比较 (略)

    表6 临床综合化课程与传统临床课程理论课教学时间比较(略)

    表7 临床综合化课程与传统临床课程的特点 (略)

    另外看,临床综合化课程理论授课节数为648(每学时40min),与传统临床课程节数650(每学时50min)基本相等,但教学总时间减少6580min(见表6)。这样一方面说明我们在较少的教学时间里讲授同样多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对各门课程内容的精简、融合,减少了重复。另一方面说明,在同样的教学总时间内,我们可以增加更多新的知识内容和实践机会,也体现了综合化课程的全面培养目标。
, 百拇医药
    4.4 综合比较 见表7。

    5 讨论

    这套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综合化课程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临床课程改革经验和成果,结合国内卫生工作实际和国情校情,突出了综合特色、时代特色和全面培养目标,促进了教学双方教学观的改变,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医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医学生在临床阶段及终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医学生临床“三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设置,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编配套教材,转变教师观念和培训师资力量,建立适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5-67.

    2 高加蓉,徐剑铖,王卫东,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临床综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54-55.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赵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