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393865
辨证与辨病的思维与方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3-0209-03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观察研究方法发展起来的两种理论体系。中医和西医在我国同时并存,是我国医学的特点,中医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西医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理学、实验室客观依据和重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特点。因此辨证与辨病是医学领域中意义相关但有区别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概念。尽管如此,但其目的却是一致的。临床实践表明两者是可以结合的。本文拟就现代医学疾病的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作一探讨,以就正于同道贤师。

    1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之异同

    现代医学和中医认识疾病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西医的多个病。而西医的一个病也常散见于中医的多个“证”内。究其原因,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才能看清中医学、西医学各自的优势与特点 [1] 。中、西医学的共性都是研究人体,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体健康。但又各有特点,中医与西医学比较而言:中医重视宏观,西医重视微观;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中医是古代朴素自然科学观念下形成的,是特定的历史阶段和认识层次下的自然科学,是处于宏观整体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为粗略的解剖,亲身的感受—眼观、寻摸、耳闻;研究思路的取类比象;研究内容以外在表现为主,内在为辅,以外推内。这些都是客观有效的,但不能与现代科技仪器的客观检测准确性、精密性和直观性相比,这就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相适应性。而西医学则是近代历史上又一层次的自然科学,它是现代科学与技术在多学科、多领域不断发展而取得的成果。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准确、具体、客观;研究手段以仪器、设备为主;研究思路是从分子、细胞、致病原等基础上阐明机制;研究路线是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分析。
, http://www.100md.com
    西医学对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机体各脏器形状与功能实验性研究的基础上,而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临床的经验性事实不断总结、归纳、演绎,逐渐升华形成了中医学的各种学说和理论[2]。它所描述的机体是一种假说性实体。因此,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证”本质进行研究时,必须从临床开始,通过从临床实践中抓住有价值的现象,研究其内在原因,在不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的同时,不断对与某“证”有联系的临床现象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和推论,直至接近“证”的本质。最终上升成既有中医特色,又能被现代文明所接收的新学说、新理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2 西医疾病中医辨证的思维原则

    2.1 中医现代化要与现代医学发展相适应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体系中的精髓部分,它运用人、自然、社会相关的统一性,以天、地、人为一体作为其理论基础,辨证论治地把复杂的表现统一于辨证理论体系中。但为什么如此,却不能用具体的“质”与“量”求证明,而用于指导临床又是有效的、可行的;类似这样情况,在中医中屡见不鲜,这就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某些不适应性。中医现代化就是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科学、多侧面地综合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使诊疗方法来一个变革(包括实现诊治仪器化、指标化),以提高效率,扩大治疗范围,有助于探索规律,提示本质,从而使中医学与时代同步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 百拇医药
    2.2 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对性 中医辨证千变万化,是一门非常灵活、复杂的学问。要掌握数百上千种临床资料的辨证意义,要从复杂的排列组合中抓住疾病的本质,确实很不容易。辨证的基本原则规律是什么?恐非每个中医医生能轻而易举地作出回答,甚至会感到玄妙迷惑而难言。尽管每个医生辨证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不尽相同,但仍可总结出基本的规律,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对性 [3] 。临床上有些病证,辨证论治时无效,而一些偏方、单方、验方却有奇效。另外则如不孕症,有的临床上却无症状,脉舌变化也不大,造成临床上无证可辨的现象。由于中医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加上医生受学识和经验多少不同的影响,即使一些名老中医会诊同一病人,往往也有各种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这是由于中医基础科学的特殊性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性所造成的,它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因此,辨证是相对的,不能等同于现代的一些辨病,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均强调以临床实践为目的。所以,应从中医自身规律去研究其特殊性,以多学科研究中医为手段。不断实践,逐步使中医走向现代化。
, http://www.100md.com
    2.3 中医辨证要符合现代文明的科学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是通过直观的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作为依据的。虽然辨证的标准订得很好,但执行起来仍会出现偏差,诸如主观感觉多、客观指标少,定性内容多、定量参数少,缺乏人体内在性资料指标 [4] 。即使同一诊法的临床判定,也是各家学说多、统一见解少。如果把现代医学的先进知识引用到中医辨证上,进行一些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如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中医生理病理基础和研究,各项客观指标的确立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如将四诊手段和现代工程学结合,运用声学、光学、磁学、影像学等技术研制的舌象仪、脉象仪等,观察了一些疾病的舌象,脉象变化,供辨证时参考。通过上述方法与途径逐步使中医的理论更严密规范,实现中医辨证手段的现代化,使其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

    3 西医疾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3.1 在现代医学辨病的基础上研究辨证 从诊断学的观点看,西医学辨病常是从病原学的概念。大叶性肺炎就是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中医均属于病理学综合征的概念。将西医学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使病症的诊断具有病原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三重意义,将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由于中医与西医对疾病概念认识的不同,“病”与“证”的概念相互交叉、重叠,中医直接借鉴辨病是行不通的 [5] 。但可据临床表现分别采用直接借鉴法,如子宫功能性出血相当于中医的崩漏,对此可直接利用崩漏的辨证;而间接借鉴法则如慢性盆腔炎一病,可参考中医的“腹痛”、“带下”、“瘕”等病的辨证。
, 百拇医药
    3.2 辨证的定性、定量化 辨证的所谓“辨”,其最基本的程序,应该是对各种临床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对有关辨证项目进行综合定量判断,然后将确定的辨证基本内容有机地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并作出病机分析。但目前中医辨证时,一般只注意了“病状”与“证”之间的定性关系,而对其定量研究却历来被忽视了。如“盗汗”一般认为多属于“阴虚”,但阴虚的程度到底有多少,医生头脑中缺乏具体数据概念。只定性不定量,不是在分析量的基础上确定性。这是中医诊断上的不足,势必影响辨证的准确性和标准化。难怪乎中医在辨证时,对于同一疾病,出现甲说:肝肾;乙谓:心脾;甲曰:阴亏;乙云:阳亢。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所以有必要在明确定性关系的同时,逐步开展定量分析研究,从而为临床辨证提供更为确切的依据。但要建立起中医辨证的定理体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要继承发扬中医学精华,根据医藉文献,整理出具有定性概念的理论依据;其次采用概率统计、分类组合、逐步回归等方法提供数据;三是采用先进技术、新方法、运用科学仪器提供临床使用的数据;四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上述定性、定量数据进行验证,反复修正,不断完善,取得标准化定量指标。
, 百拇医药
    3.3 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 所谓微观辨证,即在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擅长于在较深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简而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病症。而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了多方面微观辨证的信息,结合传统的宏观辨证,并通过临床方法的反复验证,以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指标 [6] 。并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即探寻各种证的微观指标。辨证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声学、光学、影像学等技术,如胃镜、CT等先进设备,使辨证更客观,更准确,更精密,更直观。在中医客观整体辨证体系中掺进现代微观辨证的新内容,使古老的中医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之,在研究和发展现代化辨证论治中,要力图体现中医学所十分重视的整体观念,做到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宏观原则下发展微观辨证,在微观基础上丰富宏观辨证。其先进性在于可以应用传统的和现代科学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加强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可以促进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形成中医诊断后,可通过圆满解释病症全过程、观察病情进展、诊断性治疗等来验证诊断,并在病症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复更正或补充诊断,不断提高病症本质的认识,同时不断提高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能力,进而更客观全面地评价临床医学和研究结果。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青姚.从辨证与辨病谈中西医结合.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16.

    2 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湖南中医学报,2001,9(3):34.

    3 傅文录.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思路与方法.深圳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2,6(3):147.

    4 陈涤平.中医辨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5(3):138.

    5 申春悌.中医临床脏腑辨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江苏中医,2001,1.

    6 郭小青.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方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8.

    (收稿日期:2003-04-27) (编辑 刘娜), http://www.100md.com(朱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