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393788
芪麦芍梅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3-0247-01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之一,如见于恶性贫血等。目前对萎缩性胃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属难治性疾病之一。因此,探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摆在每个医务人员面前一项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芪麦芍梅汤治疗此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理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与自身免疫有关,主要累及胃体部和胃底部;B型胃炎又称单纯性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在胃窦部。两型胃粘膜病变基本相同。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镜下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固有层。腺体大部分消失,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与小肠相似(肠上皮化生),由于腺体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原和内因子的分泌减少,因而常伴有恶性贫血。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大多阳性,临床有上腹胃脘部隐痛不适、胃部饱闷、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方法

    2.1 方药组成 黄芪50g,麦冬50g,白芍30g,乌梅30g。

    2.2 功效 养阴益胃生津。

    2.3 适应证 胃脘部隐痛,胃部饱闷,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4 禁忌证 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

    2.5 理论依据 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从中医学的角度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和等,皆能直接影响胃的功能而致病。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其证多属胃阴亏虚。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多年来实践证明黄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麦冬养阴益胃;白芍养血敛阴;乌梅收敛生津;共收气阴双补,生津益胃之效。
, http://www.100md.com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52岁,反复胃脘部隐痛8年,伴有消瘦、贫血、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振等症;胃镜检查,发现胃体部粘膜皱臂平滑,苍白,粘膜层变薄。查血:Hb75g/L,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上腹隐痛,口燥咽干,消瘦,神萎,睑结膜、甲皱苍白,舌光红无苔,脉细数。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胃阴亏虚。以养阴益胃生津之自拟芪麦芍梅汤治之,方中重用黄芪麦冬以益气生津养胃为君,气、阴双补,以芍药养血敛阴为臣,佐以乌梅收敛生津益胃。服药5剂后患者胃脘痛明显缓解,食欲有所增加,服药30剂后,Hb上升至90g/L;共服药92剂,诸症消失,舌质红润,苔薄,脉搏有力,Hb105g/L。胃镜检查示:胃粘膜红润,无异常。体重由原来45kg增加至55kg。

    例2:患者,男,59岁,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伴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乏力。上腹部压痛较广泛,患者无法明确指出具体部位,舌瘦小、干红少苔,脉沉细数。胃镜检查,胃粘膜呈现暗灰色,粘膜层变薄,粘膜下血管暴露。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Hb64g/L。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辨证为胃阴虚,以芪麦芍梅汤治之,3剂后痛减,将原方黄芪增量至100g,25剂后食欲改善,诸症缓解,Hb上升至70g/L,共服药120剂,体重由原来47kg增至59kg,Hb110g/L,胃镜下胃粘膜色泽红润,原暴露之血管由新生粘膜复盖而消失。

    4 体会

    芪麦芍梅汤系笔者综合中西医学说,根据中医传统治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而自拟的专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经临床诊治30余例验证,均有显著疗效,与其它传统方剂比较,具有显效迅速、价廉、口感较好,患者易于接受,长期服药无副作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3-06-02) (编辑 一冰), http://www.100md.com(赵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