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4750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6-0954-01

    新生儿静脉输液在临床上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有些患儿特别是刚娩出需要治疗的新生儿在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渗漏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就其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2000年5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新生儿312例,其中28例发生渗漏现象。其中男12例,女16例,其中早产儿22例,足月儿6例;入院日龄早产儿<30min,足月儿<24h;低体重儿<1800g,足月儿>2500g;早产儿中羊水三度污染12例,窒息伴羊水污染18例,足月儿中羊水三度污染4例,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发现渗漏应及时拔针并按压针眼5min以上,有26例在12h内完全吸收,2例在24h内完全吸收。

    2 原因分析

    2.1 患儿自身原因 (1)早产儿各脏器器官发育不成熟,血管壁发育亦不够完善,管壁薄,脆性大,通透性高,输液时易渗漏造成局部肿胀。(2)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低体重儿及早产儿由于皮下脂肪少,穿刺局部压力小,易造成渗漏。(3)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窒息的新生儿由于缺氧,酸中毒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壁,引起通透性增高,易造成渗漏。(4)输液局部血管压力增加,此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患儿哭闹不安时,使血管压力增加,加之针头刺激,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渗漏。

    2.2 技术原因 (1)一次进针未成功,反复多次在同一处穿刺,即使成功,因管壁在反复穿刺中受到损伤,所以发生渗漏。

    (2)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外,部分在血管内,虽然点滴通畅,但局部易渗漏肿胀。(3)通过临床发现,针头在血管内的角度≥20°时,针尖易刺激血管下壁,引起渗漏。

    3 护理对策及防治

    (1)输液前尽量选择较粗直的血管,因此种血管相对成熟,管壁较细,血管脆性较小,渗漏现象较少发生,对于低体重儿及早产儿在病情允许下加强喂养增加体重。(2)窒息患儿入院后,即给氧气吸入0.5~1L/min,使其尽快纠正缺氧状态,减轻酸中毒,消除对血管壁的损伤因素。(3)加强技术训练,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提高穿刺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正确判断针头斜面是否全在血管内,不能以见血为准,回血后在水平位置再进针少许,然后观察点滴是否通畅,局部是否肿胀后,再给予固定,固定时针梗与皮肤之间的角度不应>20°,以免针尖损伤血管下壁。(4)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责任心,随时巡视,勤观察,观察时注意点滴是否通畅,回血情况,不易用肉眼观察到的肿胀,可用手触摸或轻轻按压针头处,如发现渗漏特点是较重的渗漏,应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此种情况不会给患儿带来不良影响,药物作用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总之在工作中应有过硬的穿刺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将渗漏降到最低限度。

    作者单位:256410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卫生院

    (编辑 于少伟), 百拇医药(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