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9期
编号:10394322
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术后去枕平卧护理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术后去枕平卧的意义。方法 去枕组360例、垫枕组380例,均术后平卧6h,6h后给予半卧位或嘱下床活动,观察有无头痛。结果 两组除医源引起的头痛外,均无低颅压性头痛(P>0.05)。结论 坐立体位的脑脊液因重力作用使腰部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易渗漏脑脊液,发生低颅压性头痛,但主要取决于穿刺针损伤孔径大小,垫枕、平卧观察无临床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神经阻滞 去枕平卧 护理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9-0856-02

    基础护理学要求,对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的病人要去枕平卧6h [1] ,其目的是防止蛛网膜下腔穿刺脑脊液渗漏造成低颅压性头痛。我们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现在应用的穿刺针对术后头痛的发生极微少见,现将观察结果做一总结。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将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的患者(既往有头痛病史者不在观察之内)分为去枕360例(A组)和垫枕380例(B组)两组进行观察比较,年龄18~40岁之间、性别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我院使用新乡医学院一卫生材料总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型号[AS-E’S]腰穿针为5#,经硬膜外针内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外溢到穿刺针柄1/3处即注入局麻药1~3ml,注射完毕注射器连同腰穿针一并拔出。观察的结果的标准为:回病房后垫枕及去枕均平卧6h,麻醉阻滞平面均已消失,给予半坐位,较小手术可嘱患者下床活动,并记录坐立起始时间。坐立时头痛明显,平卧后头痛减轻为无效;坐立和平卧时均无头痛为有效。

    2 结果

    观察结果所示:A组与B组两组间的观察例数差异无显著性,A组的360例中有8例(2.88%)、B组的380例中有6例(2.28%)出现不同程度头痛,询问麻醉医师这14例均系硬膜外穿刺时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重新更换椎体间隙再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所致,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观察的A组和B组共740例中,除医源所致的14例头痛外,其余的A组与B组所观察的726例无1例出现头痛及低颅压临床表现。垫枕与去枕平卧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以往蛛网膜下腔阻滞使用的穿刺针是斜面切割式较粗的9#穿刺针。因此,基础护理学要求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目的是防止因穿刺所致的脑脊液渗漏而造成的低颅压头痛。近年来,单独使用9#穿刺针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方法已被废弃,主要是术后患者易出现脑脊液渗漏所致的低颅压性头痛并发症。为使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点,现在麻醉科室已改进了麻醉方法,使用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即先用硬膜外穿刺针让针尖抵达硬膜外腔,然后再将5#锥形笔尖式蛛网膜下腔穿刺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内刺入到蛛网膜下腔给药,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影响脑脊液渗漏量最主要的因素是穿刺针损伤孔的大小,使用尖细的穿刺针最主要的是增加了脑脊液渗漏阻力,是预防渗漏最重要的措施。A组和B组出现的14例术后头痛患者,均是麻醉操作时硬膜外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硬膜外穿刺针粗为18#,内径约是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的4倍,一旦针尖抵达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会瞬间大量流出体外,术后还会不断渗漏到硬膜外腔,从而出现低颅压性头痛。去枕与垫枕都不能阻止脑脊液的渗漏,只能平卧,补充大量液体,对症治疗,并减少活动,才能治愈。因此,硬膜外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术后的去枕平卧也无意义,但主张平卧减少活动是必要的。穿刺的硬脊膜创口需要2周才能愈合 [2] 。而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去枕平卧的常规仅为6h,这个常规的时限不符合生理要求。蛛网膜下腔阻滞配合的手术一般都是下腹部以下的手术,手术小、时间短,回到病房几乎麻醉阻滞平面还没有消失,平卧是必然的。当然,保持多平卧少坐立的体位可以避免脑脊液因重力的作用增加腰部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对预防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是必要的。正常人体脊柱有4个弯曲,仰卧位时其最高点位于第3颈椎和第3腰椎,最低点位于第5胸椎和骶部;脑脊液压力正常人在侧卧位时为70~170mmH 2 O,坐位时为200~300mmH 2 O。垫枕平卧和去枕平卧都不会影响蛛网膜下腔 的压力,尤其对腰部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因此,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去枕平卧无明显临床意义。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去枕平卧患者是强迫体位,不符合生理习惯,并加重了术后不适感;由于多数患者不习惯去枕平卧的体位,6h后出现颈部疲劳及周身不适。经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常规去枕平卧临床意义不确切,嘱患者卧床不要尽早坐立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7.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7.

    (编辑 青山), 百拇医药(李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