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4043
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6-0568-01

    1993~2002年,我院收治65岁以上患者1200例,根据老年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心理特点,实施老年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老年病临床特点及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患者1200例中男780例,女420例。65~69占53.82%,70~74岁占30.17%,75岁以上占16.01%。

    1.2 老年病临床特点 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机体免疫机能下降,易产生各种疾病,表现为多器官、多系统、多科疾病并存,且病程长、预后差,易留后遗症。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部感染)及各种肿瘤。
, 百拇医药
    1.3 心理特征 老年人患病后,心理因素随之变化,常出现情绪低落、容易焦虑。住院后护理要求高,希望护理人员象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他们,并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治疗。

    2 护理体会

    2.1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1)失落型,给予信心及尊重;(2)抑郁型,给予热情鼓励;(3)急于求成者,给予真诚的帮助;(4)急躁易怒者,以温暖的情感和语言化解病人的情绪。通过诚挚的交谈,向他们介绍主管医生的医德和医术,协调医患关系。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时,首先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取得信任。操作时动作要准确轻柔,尽量减少紧张情绪。对老人要用尊称,不可以床号称呼,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到温暖如家,心情愉快。总之,要时时处处把调整病人的情绪放在首位,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2.2 老年病的预见性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临床研究发现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血压较白天降低10%左右,且血流缓慢,故一般入睡前不予降压药。同时夜间心肌供血、供氧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因此夜班护理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冶疗。

    2.3 老年患者用药的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代谢和解毒功能降低,服药后易出现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因此,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药理作用,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事项等情况来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时要密切观察,发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一旦出现反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用药后,严密观察药物疗效,记录必要的数据,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

    2.4 老年患者的康复指导 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应少食多餐,同时应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影响,造成入睡困难,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应做好睡前护理,避免声光及寒冷等刺激,对因病影响睡眠的患者应及时对症处理,并可服用适量的镇静剂。老年患者在病情允许时,还应适当地进行运动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可有计划地活动四肢,进行床上运动。但应注意控制运动量,防止不科学运动,造成病情加重。

    (收稿日期:2003-06-09) (编辑

    使臻), http://www.100md.com(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