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394393
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2-0157-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认为:主要是肝脾肾虚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关节、经络、肌肉,导致气血不畅。起病以指(趾)小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为特点,继而逐渐犯及腕、踝、膝、肘、脊柱等大关节,直至全身各关节肿痛。可急性发作,也可自行缓解。病人在发作时服些“消炎痛片、炎痛喜康片”之类的止痛药来缓解疼痛。但药力过后又肿痛有加,或间断的服些中药,但难以奏效。这样反复发作,导致病情进行性加重,造成关节不可逆的僵直和骨化性畸形,致残率极高。笔者数十年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三龙雷公丸”,并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54例,男10例,女44例,年龄21~76岁,病程6个月~32年。对照组20例,男4例,女16例,年龄18~77岁,病程5个月~34年。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1)中药疗法:三龙雷公丸:天龙、地龙、海龙、雷公藤、天麻、桂枝、白芍、知母、麻黄、全蝎、蜈蚣、黄芪、白芥子等30多种名贵中草药。急性期可加减煎服,缓解期可服丸剂。一般3~10天见效。丸剂每丸9g,1日3次,1次2丸,30天为1个疗程。(2)针刀疗法:适宜于腕、踝、膝等大关节肿痛。局部严格消毒后,按四步操作规程刺入,手法完毕后出针,创可贴覆盖,五天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疗法。

    1.3 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风湿学会1987年6月第51届ARA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及我国1988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标准,作为诊断及判定标准:(1)受累关节肿痛。(2)关节功能活动障碍。(3)关节疼痛。(4)晨僵。1.4 统计学方法 χ 2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在上述四条标准中,如果有其中3条见效者判为显效,其中2条见效者判为有效,其中1条或未见任何改善者判为无效。凡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接受本疗法治疗的均为观察对象。
, 百拇医药
    2.2 治疗效果 治疗组54例,显效32例,占59.26%;有效21例,占38.89%;无效1例,占1.85%;总有效率98.1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变化见表1,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1 54例临床观察指标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表 (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患类风湿5年余。多方求治无效。于2000年2月20日来诊。刻诊:双手指(趾)及手腕、足踝肿痛、跛行、左上臂疼痛,上举时尤甚,牙关发硬、饮食困难、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生活不能自理。实验室检查:ASO800U,RF(+),ESR82mm/h,将三龙雷公丸改为汤剂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2000年3月2日复诊,肿痛减轻,守方再服20剂。针刀疗法共治疗4次。肿痛基本消失。改服三龙雷公丸,连续服5个疗程,肿痛若失,能做家务及轻体力劳动。实验室检查:ASO<333U,RF(-),ESR6mm/h。嘱其用量减半再服3个疗程,以求根治,随访未复发。
, 百拇医药
    4 讨论

    该病是一种非特异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血流学改变及微循环改变,在发作期,血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正常值高。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俱虚,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关节、经络、肌肉,导致气血阻滞,血流不畅,引起筋骨、关节、肌肉等部位发生疼痛、酸麻、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的一种慢性疾病,属本虚标实。常因气候变化时而发作。本方是以《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入补益正气、活血化瘀及大量虫类药组成。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改善血液流变,使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s)有明显下降,可使上述三项指标趋于恢复正常,改善微循环。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黑杜仲、田大云、桑寄生、枸杞子、白术、附子补益肝肾而健脾,以充五脏之元;桂枝、麻黄、防风等祛风逐湿,温经通阳以解其表;白芍、知母、甘草等清热养阴、养血柔肝以和其里。虫类药有较强的祛风通络止痛之 功效,运用恰当,可起勇夫之功。乌梢蛇能搜剔筋骨经络之风以除顽痹,为其它药物所不能替代。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湿痰,以利关节,为其它药物所不及。川芎行血中之气,配合田三七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力更强。雷公藤则是国内治疗该病的首选必用药物,它具有前列腺素生成抑制作用而起效较快,并有较强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但该药量效关系密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据统计,副作用高达45.3%,且多在用药两个月后逐渐增多,还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因此当症状得到控制以后,要及时减少药量。

    总之,本方法治疗该病具有益气养血,补肝益肾而健脾,兼以祛风通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疗效显著而巩固。

    (收稿日期:2003-04-15)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魏书箱)